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

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德語:Max-Planck-Institut für Sonnensystemforschung縮寫MPS)是一個德國的天文學研究機構,位於哥廷根東北方 20 公里的卡特倫堡-林道(Katlenburg-Lindau)。該研究所的主要任務是進行太陽系的研究。該研究所分為三個部門:太陽與太陽圈、行星與彗星、太陽與類太陽恆星內部物理(原日震與星震學研究群)。此外,2002年起該學會也是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國際研究生學校的參與機構。

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
Max-Planck-Institut für Sonnensystemforschung
簡稱MPS
成立時間1934年(原德國空軍在梅克伦堡-前波莫瑞李希林拉斯機場的測試基地) / 2004年7月1日(更改為現名)
類型研究機構
總部哥廷根 编辑维基数据
地址
坐標51°33′37″N 9°56′55″E / 51.560278°N 9.948611°E / 51.560278; 9.948611
隸屬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Solar System Research / Max-Planck-Institut für Sonnensystemforschung
Managing Director
烏爾里希·R·克里斯坦森(Prof. Ulrich R. Christensen)
上級組織
马克斯·普朗克学会
員工数410
網站www.mps.mpg.de

該研究所是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在德國的 80 個研究機構的其中一個。

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致力於達到科學研究的最高水準。最近五年間該研究所成員每年發表 270 篇文章在國際期刊和書籍上,並有 360 篇研討會論文。

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辦公室,2006年4月

科學任務

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參加多個國際任務如下[1]

太陽軌道探測器、太陽動力學天文台、日出望遠鏡、日地关系天文台太阳和太阳风层探测器尤里西斯号貝皮可倫坡號ExoMars月船1号凤凰号火星探测器赫雪爾太空望遠鏡曙光號金星快车SMART-1同溫層紅外線天文台羅塞塔號火星快車號、Mars DFG、卡西尼-惠更斯号、Cluster衛星、太陽神號伽利略号探测器喬托號

這些任務也包含了儀器的開發和科學研究活動。

歷任研究所所長

  • 1955–1964 尤利烏斯·巴特斯[2][3]
  • 1951–1975 沃爾特·迪明格[4][5]
  • 1965–1971 阿爾弗雷德·埃默特(Alfred Ehmert)[6]
  • 1965–1977 格奧爾格·福契爾(Georg Pfotzer)[7]
  • 1974–1990 伊恩·艾克斯弗(Ian Axford)[8]
  • 1992–1998 托爾·哈格福什(Tor Hagfors)[9]
  • 1977–2004 赫爾穆特·盧森堡爾(Helmut Rosenbauer)[10]
  • 1977–2007 維特尼斯·華勝隆納(Vytenis Vasyliunas)
  • 1999- 薩米·索蘭基(Sami Solanki) (The Sun and Heliosphere Department)
  • 2002- 烏爾里希·R·克里斯坦森 (Planets and Comets Department)
  • 2011- Laurent Gizon (Physics of the interior of the Sun and Sun-like stars Department)

名稱演變

  • 1934年 Erprobungsstelle der Luftwaffe
  • 1943年 Zentralstelle für Funkberatung
  • 1949年 Max Planck Institut für Ionensphärenforschung (馬克斯·普朗克電離層研究所)
  • 1958年 Max Planck Institut für Aeronomie (馬克斯·普朗克高層大氣研究所)
  • 2004年 Max Planck Institut für Sonnensystemforschung (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