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丝·格吕克

美国诗人(1943—2023)

露伊絲·伊莉莎白·葛綠珂[2][3][4](英語:Louise Elisabeth Glück (/ɡlɪk/),1943年4月22日—2023年10月13日),美国诗人、散文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国家人文奖章英语National Humanities Medal普利策诗歌奖美國國家圖書獎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博林根奖英语Bollingen Prize等美国主要文学奖项。2003年至2004年担任美国桂冠诗人英语United States Poet Laureate。格吕克一般被认为是自传诗人,其作品以强烈的感情著称,在对现代人生活及自身个人经历进行沉思时,常以神话、历史或自然作为意境,探索主题广泛,内容主要为刻画创伤、欲望和自然的各个方面,特点是坦承表达悲伤和孤独的情感。另有学者把重点放在她对诗人性格的建构,以及作品中自传与古典神话的关系上。

路易丝·格吕克诺贝尔奖得主
Louise Glück
出生Louise Elisabeth Glück
(1943-04-22)1943年4月22日
 美国紐約州紐約
逝世2023年10月13日(2023歲—10—13)(80歲)
 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
職業詩人、教授
國籍 美国
母校哥倫比亞大學
莎拉勞倫斯學院
代表作《阿基里斯的勝利》(The Triumph of Achilles,1985)
《野鳶尾》(The Wild Iris,1992)
獎項
译名
中国大陆路易丝·格吕克
露易丝·格丽克
臺灣露伊絲·葛綠珂
香港露薏絲·格盧克

格吕克出生在纽约,在纽约长岛长大。高中时罹患神经性厌食症,后康复。其后于莎拉·劳伦斯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就读,未取得学位。除了诗歌创作外,她还在多家机构教授诗歌,曾为耶鲁大学兼职教授兼罗森克兰兹驻校作家,居住在马萨诸塞州剑桥[5]

2023年10月13日,格吕克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去世,享年80歲[6]

生平

早年

1943年4月22日,路易丝·格吕克在纽约出生,是家中的小女儿,有一个姐姐。父亲是商人丹尼尔·格吕克(Daniel Glück),母亲是家庭主妇比阿特丽斯·格吕克(Beatrice Glück,本姓格罗斯比)[7]。祖父母是移民到美国的匈牙利犹太人,在纽约有一家杂货店,两人在美国生的第一个孩子是她的父亲。父亲一心想当作家,但最终和表姐夫一起做生意[8],凭借共同发明的X-Acto小刀英语X-Acto大获成功[9]

格吕克的母亲毕业于维斯理学院。年少时在父母讲授希腊神话圣女贞德等经典故事的教育下[10],格吕克开始走上诗歌创作道路[11]。十几岁时患上神经性厌食症[12][13],自此青少年及青年岁月深受困扰。她在一篇散文中,自称她的疾病是离开母亲独立生活的结果[14]。但在其他地方,她认为这个病是姐姐在她出生前去世的后果[7]。在休利特英语Hewlett, New York乔治·W·休利特高中英语George W. Hewlett High School读高三的那年秋天,她接受精神分析治疗。几个月后休学,全身心投入到康复中,直到1961年才毕业[15]。她曾谈到这个决定,“我明白,我总有会死的一天。但我非常确切、非常内在地意识到,我不想死”[14]。随后七年,她不断接受治疗,后来她认为这段时光帮助不仅帮她战胜病魔,还学会了如何思考[16]

由于身体抱恙,格吕克无法以全日制学生的身份就读大学。她曾一度谈到放弃高等教育,转而接受必须治疗的决定:“……我的心理条件、我在行为上的高度死板、对陈旧规则的疯狂依赖,使得我不可能接受其他形式的教育”[17]。她转而参加莎拉·劳伦斯学院的诗歌班,于1963年到1965年加入哥伦比亚大学普通教育学院的诗歌工作坊,参与这个为非传统学生开设的计划[18][19],期间与列昂妮·亚当斯英语Léonie Adams斯坦利·库尼兹英语Stanley Kunitz一同学习,这两位老师被她认为是带她走上诗人生涯的重要导师[20]

生涯

离开哥伦比亚大学后,格吕克开始从事秘书工作,帮补个人支出[21]。1967年嫁给小查尔斯·赫兹(Charles Hertz, Jr.),最终离婚收场[22]。1968年发表首部诗集《头生子》(Firstborn),获文学界高度评价。然而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她出现創作瓶頸 ,直到1971年开始在佛蒙特戈达德学院英语Goddard College教诗歌后,才得以解决[21][23],期间她创作的诗歌收录于个人第二本诗集《沼泽地上的房屋》(The House on Marshland,1975)。许多评论人认为这部作品是一鸣惊人之作,大呼她发现了一把独特的声音[24]

1973年,格吕克给伴侣约翰·德拉诺(John Dranow)生下儿子诺亚。德拉诺在戈达德学院开设夏季写作课程[24][25]。两人于1977年结婚[22]。1980年,德拉诺与诗人埃伦·布莱恩特·沃格特英语Ellen Bryant Voigt的丈夫弗朗西斯·沃格特共同创办营利学院新英格兰烹饪学院英语New England Culinary Institute,格吕克和布莱恩特·沃格特是学院早期投资人,担任学院董事[25]

1980年,格吕克第三本诗集《下降的形象》(Descending Figure)出版。然而,作品的语气和主题受到批评。其中,诗人格雷格·库兹马英语Greg Kuzma拿如今被广泛摘编的诗作《溺死的孩子》(The Drowned Children)为例子,指责格吕克“厌恨孩子”[26]。不过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受到表扬。同年,格吕克在佛蒙特的家遭遇大火,所有财产被烧毁[22]。受到这场悲剧的影响,格吕克开始创作大量诗歌,这些作品后来收录于获奖作品《阿基里斯的胜利英语The Triumph of Achilles》。《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文学评论人丽姿·罗森伯格英语Liz Rosenberg认为这部选集比格吕克之前的作品“更加纯洁、更加尖锐”[27]。《佐治亚州评论报》(The Georgia Review)评论人彼得·斯蒂特(Peter Stitt)认为该本书表明格吕克是“我们这个年代最重要的一位诗人”[28]。其中《责备》(Mock Orange)一诗被认为是女性主义者圣歌[29],也因频繁出现在诗选及大学课程中,被认为是“天选之诗”[30]

1984年,格吕克担任马萨诸塞州威廉姆斯学院英文系高级讲师[31]。次年父亲过世[32],促使她开始创作新诗集《阿勒山》(Ararat,1990)。“阿勒山”一词出自创世纪大洪水故事英语Genesis flood narrative中的山峰。2012年,评论人德怀特·加纳英语Dwight Garner (critic)在《纽约时报》的专栏中称该作品是“近25年来美国诗坛最残暴、悲伤满溢的作品”[13]。之后,格吕克又于1992年出版诗集《野鸢尾》,是她最畅销、最广受好评的作品之一,诗歌内容为花园中的花卉与一位园丁和一位神灵探讨生命的本质。《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认为作品是展示“诗歌的壮美”的“重要作品”[33]。评论人伊丽莎白·隆德在《基督科学箴言报》中称赞作品是“里程碑之作”[34]。格吕克1993年凭借该作品赢得普利策诗歌奖,奠定了格吕克在美国诗坛的重要地位[35]

1990年代,就在她的诗歌生涯大获成功的时候,个人生活经历了低谷。她与约翰·德拉诺离婚后,两人的关系步入僵局,最终影响他们的业务往来,促使德拉诺离开新英格兰烹饪学院[25]。格吕克将自己的经历转化为作品,步入了职业生涯的多产期。1994年,她发表散文集《事实与理论:诗歌散文》(Proofs & Theories: Essays on Poetry),1996年发布诗集《草场》(Meadowlands),讲述爱情的本质及婚姻的恶化[36][37],1999年和2001年分别出版诗集《新生》(Vita Nova)和《七个时期》(The Seven Ages[36]

2004年,受九一一恐怖袭击影响,格吕克创作一本书篇幅的诗歌《十月》(October)。诗歌分六个部分,引用古希腊神话探讨创伤及苦难的各个方面[38]。同年担任耶鲁大学罗森克兰兹驻地作家[39]

加入耶鲁后,格吕克继续发表诗歌,包括《阿弗尔诺》(Averno,2006)、《村居生活》(A Village Life,2009)和《忠贞之夜》(Faithful and Virtuous Night,2014)。2012年,收录了她半世纪以来诗作的合集《诗歌:1962-2012年》(Poems: 1962-2012)发表,被誉为“文学界的大事”[40]。另一本散文集《美国独创》(American Originality)2017年发表[41]

201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世纪文景出版格吕克两本中文诗集《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和《月光的合金》,前者收录《阿弗尔诺》和《村居生活》两本诗集,以及《头生子》、《沼泽地上的房屋》、《下降的形象》、《阿喀琉斯的胜利》、《阿勒山》等早期作品,后者收录《野鸢尾》、《草场》、《新生》、《七个时期》等成熟期作品,由柳向阳、范静哗翻译[42]。《野鸢尾》的繁体中文版于2017年由宝瓶文化出版[43]

2020年10月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16位获此殊荣的女作家[1]。受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的影响,格吕克只能在家中领奖[44]。在其后以书面形式进行的诺贝尔获得者讲座中,她强调自己早年间探讨诗人、读者与大众三者之间的关系时,接触到威廉·布莱克埃米莉·狄更生的诗歌[45]

2022年,出任耶鲁大学诗歌实践弗雷德里克·伊瑟曼教授[46]。2023年,出任斯坦福大学英文系教授,讲授创意写作课程[47]

去世

2023年10月13日,因罹患癌症,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家中去世,享年80歲[6]

家庭

格吕克有过两次婚姻。第一任丈夫是小·查尔斯·赫兹,第二任丈夫是约翰·德拉诺[48]。儿子诺亚·德拉诺是见习侍酒師,住在旧金山[9]

姐姐在格吕克出生前去世。妹妹特蕾玆(Tereze)曾是花旗银行副总裁,也是一位获奖的小说家[49]。侄女是演员阿比盖尔·萨维奇英语Abigail Savage[50]

荣誉

格吕克的作品曾屡次获奖。除了获得美国大多数主要的诗歌奖,她还是国家艺术基金英语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古根海姆纪念基金会的成员。下列是她在机构及个人作品方面获得的荣誉。

另外,《野鸢尾》、《新生》和《阿弗尔诺》入选国家图书奖最终名单[81]。《七个时期》入选普利策诗歌奖和国家书评人协会奖最终名单[82][72]。《村居生活》入选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和格里芬国际诗歌奖英语Griffin Poetry Prize最终名单[83]

格吕克的诗歌入选大量诗集,包括《诺顿诗选》(Norton Anthology of Poetry[84]、《牛津美国诗歌》(Oxford Book of American Poetry[85]和《哥伦比亚美国诗选》[86]

当选或受邀职位

1999年,格吕克和丽塔·德芙英语Rita Dove威廉·斯坦利·默溫担任美国国会图书馆特别顾问,协助策划图书馆成立200周年纪念活动[87]。同年担任美国诗人学会会长,至2005年[88]。2003年起担任耶鲁青年诗人丛书英语Yale Series of Younger Poets竞赛最终评审,至2010年。耶鲁青年诗人丛书竞赛是全美历史最悠久的年度诗歌比赛,格吕克担任评审期间,选择出版了彼得·斯特里克福斯英语Peter Streckfus费迪·乔达英语Fady Joudah等人的作品[89]

另外任教于斯坦福大学[90]波士顿大学[91]爱荷华州作家研讨会英语Iowa Writers' Workshop[92]

作品

一直以来,格吕克的作品都是学术界研究的对象。她的论文,包括手稿、信函及其他材料目前藏于耶鲁大学拜内克古籍善本图书馆[93]

形式

格吕克以用语精准、语调简朴的抒情诗著称。诗人克雷格·摩根·泰彻尔英语Craig Morgan Teicher认为她是少有“用词罕有、字斟句酌、不矫饰”的诗人[94]。学者劳拉·昆尼(Laura Quinney)认为她用词上的谨慎,使得她成为埃米莉·狄更生伊丽莎白·毕晓普那样“珍视压缩强烈情感的美国诗人”[95]。格吕克的诗歌鲜少押韵,而是使用重复、跨行英语enjambment及其他修辞手法达成押韵的效果。

一直以来,学者和评论家之间就有格吕克的诗歌是否应被看作自白诗的讨论,考虑到她的诗歌中普遍存在第一人称视角,以及受其个人经历启发的亲密主题。学者洛贝特·贝克认为从某些基本的方面来讲,格吕克是一位自白诗人[96]。但评论人迈克尔·罗宾斯(Michael Robbins)认为格吕克的自白诗不同于希薇亞·普拉斯约翰·贝里曼英语John Berryman的不同,“依赖凭空想象的个人情感”[97],换而言之,格吕克如果不是在向读者讲话,就不是自白诗人。昆尼则认为,在格吕克看来,自白诗“很可恶”[95]。其他人认为格吕克的诗歌应该是自传诗,尽管她在修辞上使用神话、寄情感于不同人格,使得她的诗不只是自白。学者海伦·文德勒英语Helen Vendler也指出,“(格吕克的诗歌)用模糊拘谨的语言,呈现出另一种第一人称的‘自白’,同时保留毫无争议的个人风格”[98]

主题

格吕克的诗歌有各种各样的主题,但学者和评论人从中指出了几个重要的主题。其中一个是对创伤的关注。死亡、失去、拒绝、感情失败、尝试复原及恢复的主题贯穿格吕克创作生涯的始终。学者丹尼尔·莫里斯(Daniel Morris)认为,格吕克的诗歌四个标志股采用传统意义上的快乐或田园诗般的意象,“暗示了作者对死亡、对童真失去的认识”[24]。学者乔安妮·费特·迪尔(Joanne Feit Diehl)回应这一观点,认为“这种‘终结感’为格吕克的诗歌注入怀旧力”,指她经常将常见的物品转化,比如将婴儿车转换为孤独和失落的表现[99]。尽管如此,在格吕克看来,创伤可以说是通往更高人生欣赏力的大门,这是她在《阿喀琉斯的胜利》中讨论的最为明显的概念[100]

作品生与死两股力量的对立,促成了另一个常见的主题:欲望。格吕克经常写明各种欲望的形式,例如对爱的关注、对洞察力、对传递真相能力的渴求,但她在接触欲望时的心情是很矛盾的。莫里斯认为,格吕克的诗歌经常出现矛盾的观点,反映“她对地位、权力、道德、性别,以及最重要的语言很矛盾”[101]。作家罗伯特·博耶(Robert Boyer)认为格吕克对欲望的矛盾是“艰苦的自我拷问”后的成品。他认为,格吕克的诗歌经常在“畏缩不前和笃定、感性的即时性和反思之间移动”,这样一个经常心怀大地、毫无幻想的诗人,对日常奇迹的诱惑和过度掌握情绪的突然高涨有强烈的反应[102]。作品中各种欲望相互竞争形成的竞争感,不仅体现在她不同诗歌的假设中,还有对每本诗集采用的不同处理方法。这使得诗人兼学者詹姆斯·隆根巴赫英语James Longenbach认为“改变是路易丝·格吕克的最高价值”,“如果改变是她最渴望的事情,那也是她最抗拒的事情、在她看来最艰难、最来之不易的事情”[103]

自然也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她最为著名的诗集《野鸢尾》将背景设置在一个花园,园中的花卉能发出睿智、有情感的声音。然而,莫里斯认为《沼泽地上的房子》也关心自然,可看作改良版的传统浪漫主义英语Romantic poetry自然诗[104]。《阿勒山》也出现了自然,其中一句诗是“花是哀悼的语言”,既能用来追思,也可以让哀悼者一较高下,决定出“自然的拥有权代表着有实际意义的象征体系”[105]。因此,格吕克作品中的自然既是批判性的,也是被拥抱的。正如作家兼评论人艾伦·威廉姆森英语Alan Williams (novelist)所说的,自然有时是圣灵的暗示,如同诗人在《天国之音乐》(Celestial Music)一诗中所说的“你爱这个世界,就会听到天国的奏乐”。或像《野鸢尾》一样,神用气象变化说话[106]

格吕克的诗歌也以所避讳的主题著称。莫里斯指出,“格吕克的作品经常回避种族认同,宗教分类或性别归属。事实上,她的诗歌经常否定批判性的评估,这种评估肯定身份政治作为文学评价的标准。她拒绝被认定为有连字符的诗人(即“美国-犹太诗人”),或是“女权主义”诗人、“自然诗人”,宁愿保留破坏偶像主义或两种极端中间者的光环”[107]

影响

格吕克的作品中有精神分析学影响,也有她童年时了解道德古代传说、比喻和神话。另外,她也表示莉欧妮·亚当斯英语Léonie Adams斯坦利·康尼茨英语Stanley Kunitz影响了她的作品。学者也指出她的作品有罗伯特·洛厄尔英语Robert Lowell[108]莱纳·玛利亚·里尔克[97]埃米莉·狄更生[109]等人的影响。

部分书目

诗集

  • 《头生子》(Firstborn, 1968)
  • 《沼泽地上的房屋》(The House on Marshland, 1975)
  • 《下降的形象》(Descending Figure, 1980)
  • 《阿基里斯的胜利》(The Triumph of Achilles英语The Triumph of Achilles, 1985)
  • 《阿勒山》(Ararat,1990)
  • 《野鸢尾》(The Wild Iris英语The Wild Iris, 1992)
  • 《草场》(Meadowlands英语Meadowlands (1997), 1997)
  • 《新生》(Vita Nova, 1999)
  • 《七个时期》(The Seven Ages, 2001)
  • 《阿弗尔诺》(Averno英语Averno (poetry), 2006)
  • 《村居生活》(A Village Life,2009)
  • 《忠贞之夜》(Faithful and Virtuous Night,2014)
  • 《合作农场的冬日食谱》(Winter Recipes from the Collective,2021)

抄本

  • 《花园》(The Garden, 1976)
  • 《十月》(October, 2004)

散文集

  • 《事实与理论:诗歌散文》(Proofs and Theories: Essays on Poetry, 1994)
  • 《美国独创:诗歌散文》(American Originality: Essays on Poetry, 2017)

小说

  • 《金盏花与玫瑰》(Marigold and Rose, 2022)

參考資料

延伸阅读

  • Burnside, John, The Music of Time: Poetr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 Profile Books, 2019, ISBN 978-1-78125-561-2
  • Dodd, Elizabeth, The Veiled Mirror and the Woman Poet: H.D., Louise Bogan, Elizabeth Bishop, and Louise Glück, Columbia: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1992, ISBN 0-8262-0857-6
  • Doreski, William, The Modern Voice in American Poetry, Gainesville: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 1995, ISBN 0-8130-1362-3
  • Feit Diehl, Joanne, editor, On Louise Glück: Change What You See,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5, ISBN 0-472-03062-0
  • Gosmann, Uta, Poetic Memory: The Forgotten Self in Plath, Howe, Hinsey, and Glück, Madison: Fa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 Press, 2011, ISBN 978-1-61147-037-6
  • Morris, Daniel, The Poetry of Louise Glück: A Thematic Introduc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2006, ISBN 978-0-8262-6556-2
  • Upton, Lee, The Muse of Abandonment: Origin, Identity, Mastery in Five American Poets, Lewisburg: Buck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8, ISBN 0-8387-5356-6
  • Vendler, Helen, Part of Nature, Part of Us: Modern American Poet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ISBN 0-674-65475-7
  • Zuba, Jesse, The First Book: Twentieth-Century Poetic Careers in America,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6, ISBN 978-0-691-16447-2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