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果鳩

產自所羅門群島的一種鳥

白頭果鳩學名Ptilinopus eugeniae)是鳩鴿科的一種鳥類,由英國鳥類學家約翰·古爾德於1856年描述,种加词 eugeniae 得名自拿破仑三世妻子歐珍妮·德·蒙提荷,形容其鮮豔的羽色。成年白頭果鳩的頭為白色,胸處有紫紅色斑,肩部有灰色斑,上半身為橄欖綠色,下半身是帶點藍的綠色,下腹部則呈淡黃色。幼鳥頭部為綠色,只有前額和頸上部有白色,肩部灰斑比較小,而胸前的紅斑只聚集在胸部中心。

白頭果鳩
Illustration of a pigeon with a white head, red breast, and green body
約翰·傑勒德·柯爾曼斯於1893年繪製的白頭果鳩插畫
科学分类 编辑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鸟纲 Aves
目:鸽形目 Columbiformes
科:鸠鸽科 Columbidae
属:果鳩屬 Ptilinopus
种:
白頭果鳩 P. eugeniae
二名法
Ptilinopus eugeniae
(Gould, 1856)
Map of the Solomon Islands, with dark green shading indicating areas where the white-headed fruit dove is found
所罗门群岛內白頭果鳩的分佈範圍
異名[2]
  • Iotreron eugeniae Gould, 1856
  • Jotreron eugeniae Bonaparte, 1856
  • Ionotreron eugeniae Reichenbach, 1862
  • Ptilopus eugeniae Salvadori, 1876

白頭果鳩是所罗门群岛馬基拉島以及附近烏基島和马劳帕纳岛的特有種,主要棲息在低地、丘陵、山脊森林和鄰近的農業區,尤其常見於山麓,並喜吃小種子水果和漿果。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將白頭果鳩評定為近危物種,雖然牠可以適應受干擾的棲息地,但森林砍伐棲息地破壞仍對其生存帶來不小的威脅。

分類學

白頭果鳩最初由英國鳥類學家約翰·古爾德在1856年5月的倫敦動物學會會員大會上發表。據他所稱,模式標本是由一位名叫「韋伯斯特」(Webster)的人從索羅門群島帶回來的,標本雖不甚完整,但仍足以辨識。古爾德當時將這種鳩置於現在已併入果鳩屬Jotreron 屬,並以拿破仑三世妻子歐珍妮·德·蒙提荷之名,將其命名為 Iotreron eugeniaeIotreronJotreron 的誤拼),將蒙提荷的美貌與白頭果鳩艷麗的羽色相稱[4]。發表後不久,英國動物學家喬治·羅伯特·格雷又將白頭果鳩移至果鳩屬[5],學名改為 Ptilinopus eugeniae ,這個學名組合遂被現今的學界採用。在英文中,世界鳥類學家聯合會指定白頭果鳩的正式俗名為「White-headed fruit dove」[6],但另一個名稱「Eugenie's fruit dove」也同樣有人使用[7]

白頭果鳩與紫紅胸果鳩Ptilinopus viridis)最為相近,但其分類關係尚不明確。一些學者認為兩者是同種,也有些學者視其為不同物種,但將P. v. vicinusP. v. lewisii(兩個目前被視為紫紅胸果鳩的亞種)視為白頭果鳩的亞種[8],但世界鳥類學家聯合會目前仍將白頭果鳩視為單型種,沒有亞種分化[6]

鳥類學家愛麗絲·西布瓦(Alice Cibois)等人於2014年研究线粒体和核DNA時,發現白頭果鳩會在紫紅胸果鳩lewisii 亞種棲群中築巢,這個現象可能支持 lewisii 亞種屬於白頭果鳩,而非紫紅胸果鳩的亞種,但也可能是不完全譜系分选所致。同一研究還發現白頭果鳩和紫紅胸果鳩是橙腹果鸠的共同姐妹群,彼此關係最為相近。而這三種果鳩構成的演化支,與灰头果鸠粉斑果鸠金肩果鸠橙额果鸠丽色果鸠組成的演化支也互為姐妹群。整個類群中最基幹的物種是银肩果鸠。以下為此研究中,白頭果鳩與其他近緣物種的親緣關係樹[9][10]

tannensis

银肩果鸠P. tannensis

橙腹果鸠P. iozonus

白頭果鳩P. eugeniae

紫紅胸果鳩P. viridis

灰头果鸠P. hyogastrus

粉斑果鸠P. perlatus

金肩果鸠P. wallacii

橙额果鸠P. aurantiifrons

丽色果鸠P. ornatus

特徵

白頭果鳩體型小、豐滿、尾短,體長18至22厘米(7.1至8.7英寸)。整個頭部和上喉呈雪白色,而後脖是帶著淡黃色的白色,上半身的其餘部分以橄欖綠為主,頸部、上背和肩羽有紅棕色光澤,翅膀是帶點藍的深綠色。邊緣的覆羽呈淡灰色,形成清晰的肩斑,覆羽和三级飞羽也有小灰點。胸部是鮮豔的紫紅色,邊緣則呈深紫色。下半身為暗綠色,帶點藍或灰調,而下腹部是淡黃至白色。連接頭的啄呈濁栗色,啄尖為黃色,而腿是帶點藍的紫紅色。虹膜為橙紅色,眼睛周圍的皮膚呈藍灰至深綠色。兩性樣子差不多。幼鳥頭部呈綠色,白色僅限於前額和上喉,灰色肩斑比較小,紅色胸斑只聚集在胸部中心,三級的灰斑較小,下半身則更綠,少了點藍色[11][10]

黄胸果鸠可能會與白頭果鳩混淆,但前者雄性可以很容易通過亮黃色胸帶分辨出來。雌性和幼鳥更相似,但黄胸果鸠沒有灰色肩斑,有更亮的黃色下腹部。白頭果鳩與紫紅胸果鳩不同之處在於前者的頭和上喉為白色,胸斑邊緣呈深紫色,下半身的綠色更濁一點。白頭果鳩也可以透過雪白的頭部和紅色胸斑與其他物種的鴿子區分開來[11]

白頭果鳩的求偶鳴叫是兩個輕柔而相連的音節「hu..whoOo」,每隔3至6秒發出。首個音節短而弱,第二個音節比較長(大約0.5秒)並更響亮,這個樂句偶爾會重複幾次[11][10]

分布和習性

白頭果鳩是索羅門群島特有種,在馬基拉島、烏基島和马劳帕纳岛出沒。牠主要棲息在低地、丘陵、海拔高達700米(2,300英尺)的山脊森林和鄰近的農業區。白頭果鳩尤其常見於山麓,可能更傾向於山林[11][10]。白頭果鳩還顯示出能適應受干擾的棲息地,2015年對馬基拉的勘測發現牠更喜歡人工改造區,例如次生林、花園和可可種植園[12]

行為和生態

白頭果鳩通常單隻或成對出現,但在大型果樹上也可能形成小群,與银顶果鸠栗腹皇鸠組成混種覓食群。白頭果鳩飛行時快而筆直,通常會穿越比森林更顯露的空曠地區。牠以果實為食,特別是小種子水果和漿果。現今對白頭果鳩的繁殖習性所知甚少,但在9月有紀錄幼鳥誕生[11]

保護狀況

由於白頭果鳩分佈範圍、種群數量小以及棲息島嶼有伐木行為,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皮書上列其為近危。白頭果鳩在其分佈範圍內十分常見,尤其是山麓地帶,但目前認為牠的數量在以稍快的速度下降。雖然牠似乎能適應受干擾的棲息地,但森林砍伐棲息地遭到破壞還是可能對其造成威脅[1][10]

註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