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伊音节文字

瓦伊音节文字(英語:Vai syllabary,或称瓦伊文)是一种用来书写瓦伊语音节文字,由莫莫卢·杜瓦卢·布克莱英语Momolu Duwalu Bukele设计。[1][2][3]讲瓦伊语的人主要生活在利比里亚,也有一些生活在塞拉利昂。这种文字首次得到记录是在1830年代,当时瓦伊人和大多数学者皆视布克莱为其发明者和主要推动者。瓦伊音节文字和西非书面字母西非最成功的两种本土书写系统,就当前使用者数量和书面作品的可用性而言。 [4][5]

瓦伊音节文字
ꕙꔤ
五个瓦伊音节文字字符。
类型
使用时期
1830年代至今
书写方向從左至右 编辑维基数据
语言瓦伊语
ISO 15924
ISO 15924Vaii (470), ​Vai
Unicode
别名Vai
范围U+A500—U+A63F
 本條目包含國際音標 (IPA) 符號。 有關 IPA 符號的介紹指南,請參閱 Help:IPA[ ]/ / 及 ⟨ ⟩ 之間的區別,參閲IPA§方括號與轉錄定界符

文字结构

瓦伊音节文字

瓦伊音节文字从左到右书写,每个字符代表一个CV(辅音-元音)音节。最初,以鼻音结尾的音节(例如don)、带有长元音的音节(例如soo)、带有双元音的音节(例如bai),还有bili和sɛli,都有单独的字符来表示;现在的瓦伊音节文字舍弃了这些字符。

早期的瓦伊音节文字并未对瓦伊语的每个音节都加以区分。1960年代,利比里亚大学通过用给部分字符增加笔画,区分了所有正在使用的CV音节。鼻化元音音节的字形相对较少,是因为含有鼻化元音的音节种类较少。

瓦伊音节文字的字形演化得越来越简单,分析表明,只需几代人的时间就能做到这一点。[6][7]

与切罗基音节文字的可能联系

1960年代出现的证据表明,切罗基音节文字为瓦伊音节文字的设计提供了范例。[8]那时,美国传教士正致力于参照着切罗基音节文字给利比里亚的语言设计书写系统[9]切罗基音节文字已经发明、瓦伊音节文字尚未发明的时候,一些切罗基人移民到了利比里亚,奥斯汀·柯蒂斯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他联姻进了一个显赫的瓦伊人家族,自己也成为了一位重要的瓦伊酋长。引起世人关注瓦伊音节文字存在的“房屋铭文”实际上就在柯蒂斯家中,也许这并非巧合。[10]

字符表

 eiaouɔɛ
‑̃
ŋ‑̃  
h‑
h‑̃  
w‑
w‑̃
p‑
b‑
ɓ‑
mɓ‑
kp‑
kp‑̃  
mgb‑
gb‑
gb‑̃ 
f‑
v‑
t‑
θ‑
d‑
ð‑
l‑
r‑
ɗ‑
nɗ‑
s‑
ʃ‑
z‑
ʒ‑
tʃ‑
dʒ‑
ndʒ‑
j‑
k‑
k‑̃  
ŋg‑
ŋg‑̃ 
g‑
g‑̃ 
m‑
n‑
ɲ‑
 eiaouɔɛ

额外的字符

象征功能[11]
音节尾的/ŋ/
可选的长元音标记(长元音也可以通过在音节后面加上h开头的、元音相同的音节来表示)

标点符号

瓦伊音节文字有自己的基本标点符号:[11]

符号功能
逗号(,)
句号(。)
꘎꘎叹号(!)
问号(?)

其他标点符号则采取欧洲用法。

不再使用的字符

表意字符

最早的瓦伊文本含有多种表意字符,目前其中只有仍在使用。[11]

字符读音音节文字写法含义
feŋꔌꘋ事物
keŋꔞꘋ
tiŋꔳꘋ
nii/kpɛ kɔwuꕇꔦ/ꗬ ꗛꖙ牛/一箱杜松子酒
ɓaŋꕒꘋ完成的
faaꕘꕌ死、杀
taaꕚꕌ去、携带、旅行
ɗaŋꕠꘋ听到、明白
ɗoŋꖅꘋ进入
kuŋꖴꘋ头、能够
tɔŋꗋꘋ被命名为
ɗɔɔꗑꖽ是小的
dʒɔŋꗘꘋ奴隶
ɗeŋꔔꘋ小孩、小的
[a]kaiꕪꔦman
在……中

数字

瓦伊音节文字使用阿拉伯数字。1920年代,一套瓦伊式数字被开发出来,但它们从未被采用:[12]

0123456789

《罗拉之书》中的字符

卡利·巴拉·恩多尔·瓦诺(Kaali Bala Ndole Wano)是莫莫卢·杜瓦卢·布克莱英语Momolu Duwalu Bukele的一个表亲,他在1845年左右以笔名“罗拉(Rora)”写了一份长手稿。这份手稿大约五十页长,被称为《恩多尔之书》或《罗拉之书》,包含几个现已废弃的符号:[11]

已废弃符号
现代形式
读音fakasomaɗɔ

Unicode

2008年4月,Unicode 5.1版发布,加入了瓦伊音节文字。瓦伊音节文字的Unicode区段是U+A500—U+A63F。该区段中的代码点是连续的,中间没有未分配给字符的间隙。

瓦伊音节文字
Vai
[1][2]
Unicode Consortium官方码表 (PDF)
 0123456789ABCDEF
U+A50x
U+A51x
U+A52x
U+A53x
U+A54x
U+A55x
U+A56x
U+A57x
U+A58x
U+A59x
U+A5Ax
U+A5Bx
U+A5Cx
U+A5Dx
U+A5Ex
U+A5Fx
U+A60x
U+A61x
U+A62x
U+A63x
Notes
1.^ 依據 Unicode 15.0
2.^ 灰色區域表示未分配的碼位

参考资料

拓展阅读

  • Everson, Michael; Charles Riley; José Rivera. Proposal to add the Vai script to the BMP of the UCS (PDF). Working Group Documen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2005-08-01 [2023-08-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26). 
  • Fatima Massaquoi-Fahnbulleh. 1963. "The Seminar o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Vai script," in University of Liberia Journal Vol. 3, No. 1, pp. 15–37.
  • Vai syllabary. Omniglot. [2010-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6). 
  • Kelly, Piers, James Winters, Helena Miton, and Olivier Morin. "The predictable evolution of letter shapes: An emergent script of West Africa recapitulates historical change in writing systems." Current Anthropology 62, no. 6 (2021). [on simplifications over time for Vai symbols]
  • Tuchscherer, Konrad. 2005. "History of Writing in Africa." In Africana: The Encyclopedia of the African and African American Experience (second edition), ed. by Kwame Anthony Appiah and Henry Louis Gates, Jr., pp. 476–480.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Tuchscherer, Konrad. 2002 (with P.E.H. Hair). "Cherokee and West Africa: Examining the Origins of the Vai Script," History in Africa, 29, pp. 427–486.
  • Tuchscherer, Konrad. 2001. "The Vai Script," in Liberia: Africa's First Republic (Footsteps magazine). Petersborough, NH: Cobblestone Press.
  • Tykhostup, Olena and Piers Kelly. 2017. "A diachronic comparison of the Vai script of Liberia (1834–2005)." Journal of Open Humanities Data 4:2. doi:10.5334/johnd.10.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