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丝膜菌

丝膜菌科丝膜菌属真菌

澳洲丝膜菌(学名:Cortinarius australiensis)是一种丝膜菌属真菌,原产于澳大利亚及新西兰。这种白色真菌在秋天生长,可以长得很大,菌盖直径可达30厘米。 其俗名为“skirt webcap”[2]

澳洲丝膜菌
科学分类 编辑
界:真菌界 Fungi
门: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纲:傘菌綱 Agaricomycetes
目:伞菌目 Agaricales
科:丝膜菌科 Cortinariaceae
属:丝膜菌属 Cortinarius
种:
澳洲丝膜菌 C. australiensis
二名法
Cortinarius australiensis
(Cleland & Cheel) Horak, 1981
異名[1]
  • Rozites australiensis Cleland & Cheel, 1918
  • Locellina australiensis (Cleland & Cheel) Cleland, 1924
Cortinarius australiensis
查看產生下列表格的真菌學模板
查看產生下列表格的真菌學模板
真菌形态特徵
子實層上有菌褶
蕈傘為凸面
子實層連生
蕈柄有絲膜
孢印棕色
菌根真菌
食用狀況未知

种加名 australiensis 意为“澳大利亚的”。

分类

1918年,本种最早被约翰·伯顿·克莱兰德(John Burton Cleland)和埃德温·切尔(Edwin Cheel)描述为“Rozites australiensis“。[3]1924年克莱兰德(Cleland)将其归入现已被合并入丝膜菌属的的Locellina属中[4][5]。1981年,埃贡·霍拉克(Egon Horak)将该物种移至丝膜菌属[6]

被归于Phlegmacium亚属的澳洲丝膜菌是布鲁诺·加斯帕里尼(Bruno Gasparini)于2006年定义的”澳洲丝膜菌系“的模式种。 这是一系列相关的生长在南半球的真菌,其特征是丰富的菌幕 ,中到大型的浅色子实体 ,以及椭圆形至杏仁状的孢子。[7]

描述

幼小子实体被菌幕覆盖

该真菌的子实体具有凸形到扁平的菌盖 ,直径通常在5~7.5厘米之间[8], 尽管最大的标本可达30厘米[9]。子实体无明显气味[3]。菌盖发白,带褐色, 参差不齐的菌幕碎片常残留在菌盖边缘。 菌柄肥大,长可达15厘米,宽可达3.7~6.2厘米,尽管通常要小得多。 菌盖下的菌褶起初贴生,附着在菌柄上,呈淡秸秆色;随着孢子成熟,菌褶的附着部位逐渐弯曲至几乎离生,颜色加深为锈色[8]。菌褶层最深可达1厘米[9]。与菌幕一样,菌环通常会残留在菌柄上,直至子实体成熟[8]。菌环经常被散落的孢子染成深棕色[9]。 孢子椭圆形至杏仁形,长10~13微米,宽5.4~6.9微米[8],遇氢氧化钾可变黄褐色。澳洲西部标本的孢子稍大,平均尺寸11.1x5.9微米[9]

本种可食性未知,应避免食用 ,因为它的一些近缘种含有致命毒素。其幼小子实体形似卵形鹅膏菌[7]。本种亦易被误认为是外观相似的Cortinarius sublargus ,尽管后者通常较小,无明显菌环,且通常仅在火烧地生长[2]

生长分布

该菌在新南威尔士州以及南澳大利亚的Lofty Ranges山脉,Kuitpo和Ashton均有记录[10]。其在塔斯马尼亚州湿润的森林中亦有记录,但少见[11]。该菌与桉树形成菌根[12],四月到七月间,可见到大朵的子实体出现在桉树林中[13]。本种是澳大利亚西南部Jarrah森林本地真菌中最大的,经常被本地哺乳动物食用[14]。其亦产于新西兰,与薄子木属植物生长在一起[8]

另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