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主制度

港主制度(英語:Kangchu system闽南语Káng-chú)是19世紀馬來亞柔佛的一種制度,柔佛貴族招攬華人港腳(兩河之間)開墾,稱華人首領港主

簡介

1830年代英國力量在新加坡的經濟活動,以及他們對附近海盜的征剿,嚴重的損害了柔佛王族的利益,後者眼看國內商業衰退,不但人口減少,土地呈現荒蕪狀態,此外財源出現匱乏情況,此現象便鼓勵華人前往墾荒。

西元1833年(道光13年),柔佛-廖内王朝實際統治者天猛公達因依布拉欣(Temenggung Daeng Ibrahim,後被册封爲拉惹天猛公敦達因依布拉欣 Raja Temenggung Tun Daeng Ibrahim)創立“港主制度(Kang-Chu System)”,當時柔佛王朝統治者召引大量新加坡華人種植者移入,掀起柔佛開墾拓荒之路,廣泛種植起甘蜜(Gambir)與胡椒。至1880年代是柔佛甘蜜種植的高峰期,當時柔佛境內種植的甘蜜運往新加坡出口,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位。

當一個華裔種植者選擇一條河流邊上的荒地時,他便向統治者申請一份叫港契(Surat Sungai)的准證,在這種准證裡,統治者給他一大片土地的保有權,它的範圍是在一條河的支流和另一條支流之間,支流流入主流的地方便是一個“港”,開港者稱為“港主”(Tuan Sungai)。

柔佛港主制度創始於何時,尚待考查。根據英國殖民地官員A. E. Coope的論述,最早的一份港契是1833年發給士姑來河的港主的。但這項資料恐有誤抄之處。實際上,根據卡爾·特羅基在1970年代於柔佛檔案局的資料搜索,發現檔案局裡所保有的最早一份港契,是回曆1260年1月26日,即公元1844年10月9日發給士姑來河 (Sungai Sekudai) 的港主Ah Chun 和Ban Seng。因此,我們[谁?]推斷,柔佛的港主制度,應該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

至於柔佛的第二張港契,是1844年10月22日發給港主陳開順,開發地不佬河 (Sungai Tebrau)沿岸的土地,即至今我們[谁?]仍熟知的陳厝港。1845年4月,柔佛天猛公又連續發出了3張港契,一張是巫來由河 (Sungai Melayu)的巫許後港港主[1],兩張是發給地南河 (Sungai Tiram)的港主。

由上可知,柔佛天猛公發出的最早一份港契是在士姑來河沿岸,士姑來應是柔佛港主制度下最早開拓的一個港腳。1845年6月《新加坡自由西報》首次報導了柔佛開辟種植園的消息,該報說,當時柔佛有4條河地帶開始發展種植業,種植園有62個,包括士姑來河的20個,巫來由河的12個,登加河 (Sungai Danga) 15個,地不佬河3個,種植人總數約有500人之眾。

有證據顯示柔佛的港主都是具有秘密會社背景的華人,他們有的獨資開發,有的合股經營,大家都以自己的店號或姓氏為港名,例如在砂拉越開墾的黃乃裳亦稱之為“黃港主”。作為政府的代理人,港主必須負責處理“港腳”—即殖民區的行政和保安工作。

他們所得到的報酬是五項專利權,即(一)經營公共賭博,(二)經營當鋪,(三)販賣酒類,(四)販賣豬肉,(五)販賣鴉片。此外他們還可以抽取所有輸出的甘蜜和胡椒以及輸入米糧的佣金。港主每年只需奉納一些銀兩蘇丹,每一個港腳都有許多居民,他們大都是港主的雇員,港主通常擁有一兩艘船隻,以便向新加坡輸出土產和輸入日用品。

溫士德博士(Dr.Winsted)在著作《柔佛史》中曾經提到1870年代,華人已經在柔佛開發了19個港,10年後,新開發的港又多了一倍之上,可見柔佛的開發主要是依靠華人的勞力。

各港列表

根据许云樵〈柔佛的港主制度〉(原载于《南洋文摘》第二卷第八期,1961年8月,页21-22)整理有下列各港:[2]

港名地名港主名籍贯地区
陈厝港Tebrau陈开顺新山
张厝港Johore Bahru
招港Jalan Ngi Heng一英里
义兴公司Jalan Ngi Heng一英里半
金顺港Jalan Lumba Kuda
德华兴港Kulai陈敬堂
黎保成港Layang-layang陈敬堂
杨厝港Jalah Teh
刘厝港Kluang Road四至九英里
洪厝港Kluang Road十三英里
李厝港Sungei Masai
巫许后港Sungei Melayu
谢厝港Sungei Pendas
郑厝港Plentong
天顺港Pulai Village
黄厝后港Pulai Village
义和Tampoi
恒顺港Senai(世隆园)
老砂陇港Senai
德兴港Kota Tinggi陈二弟哥打丁宜
新德兴港林亚相
新和林林亚相
和兴港Mawai
洪厝港Palawan, Sungei Santi
泽水港Sebena, Sungei Santi
和盛港Bukit Tiga, Sedili Besar叶世湄
和平港Kambau, Sedili Besar陈亚翰
永丰隆港Danau, Sedili Besar
和成港Dohol, Sedili Besar
洱发港Gembut, Sedili Besar
和祥港Gemireh, Sedili Besar
福顺港Lubok Rusing, Sedili Besar
顺成港Sungei Kayu, Sedili Besar
素里里港Sungei Sedili Besar杨吉兆
素里里吉舌港陈新禧
永泰港Sungei Kechil陈新禧
和信港Sungei Senibayong
大兴街场Jemaluang, Endau兴楼
新长兴港Endau林亚相
茂盛港Kangkar Ulu
丰盛港Mersing黄福
逐港Mersing Kanan
沉香港Tanjong Penyabong
帝问港Pulau Tioman帝问岛
巫许前港Gelang Patah龟咯/苯珍
德盛港Benut陈德润
黄厝港Sg. Ulu Pulai
老文律港Benut陈武力、陈四
小笨珍港Pontian Kechil李进利
新地文港陈汉添
老地文港陈汉添
永平港Yong Peng巫鲁许峇株巴辖
永平新港Kangkar Bahru巫鲁许
财顺港Ayer Itam
广平港Banang
三合港Chaa谢松星
世发港Kangkar Sedi
谢厝港仔Kangkar Sedi
顺天港Langkap
张厝大港Kangkar Merlimau
合春港Parit Besar
永顺利港Parit Sepanggai
晚喽新港Sungei Sepanggai
𠗟喽港Bindu
周德港Sejagong
三春港
张厝港仔Senanggar
和盛港Tebing Tinggi
头条港Jorak, Sungei Muar林忠亮麻坡
二条港Pengkalan Bukit, S.M.刘三发
三条港Sg. Pagoh陈维贵
三条新港Sinkang Pagoh ,S.M.
四条港Sungei Renchong, S.M.蔡容九
四条新港Sinkang Renchong, S.M.
五条港Sungei Lenga陈裕源
六条港Bukit Kepong余任发
七条港Sungei Tui陈名标、陈自然
八条港Sungei Labis巫三妗
九条港巫鸿恩
十条港陈亚良
十一条港刘才源
十二条港陈亚三
十三条港杨亚大
刘厝港许淑孝
老巫许港林忠亮
新巫许港
刘厝新港
吧冬港许必恭
利丰港张亚合
玉射港Gersek袁财源
长发港Sinkang Reng, Sg.Muar余雯亭
和丰港Kangkar Sungei Mati
班卒港Panchor姚直臣
余廷章新港余廷章
双兰港端清不详
仁和港
老东顺港
新东港
老纪港
成和港
新南港
天吉港
永丰港

參考資料

文獻來源

  • 《馬來西亞華人經濟地位之演變》,海外華人經濟叢書第五種,劉文榮,P.51-52。臺北:世華經濟出版社。
  • 參見Carl.A. Trocki, Prince of Pirates: The Temenggong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Johor and Singapore 1784-1885,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1979, p.85-117
  • http://forums.perak.org/cn/simple/t99434.html[永久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