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方言类电视节目

浙江方言电视节目,最早兴起于1990年代,2000年代一度流行,后来受制于推广普通话运动逐渐衰微。

中國各地語言生活
方言電影史
  • 語言電影列表
    • 1949年前
    • 1950年-1978年
    • 1979年-1999年
    • 2000年-2004年
    • 2005年-2009年
    • 2010年-2014年
    • 2015年-2019年
  • 语言電影史
  • 港產片
  • 澳門電影
  • 藏語電影
  • 停產
方言童謠/民歌
  • 按地域:京
  • 内蒙
  • 川渝

方、语言電視廣播史
各地讀音字典
  • 方言口述材料庫:乡音苑(2013-)
    语保工程采录展示平台(2020-)

WikiProject:中國傳統聲音

節目類型主要是吳語戲說新聞和情景劇(欄目劇),缺乏吳語綜藝節目、吳語解說體育節目和吳語電視劇。2007年起被廣電部門嚴限,每天最多能播3小時。

萌芽

1990年末美式英語劇《老友记》在浙江大熱,吳語電視劇卻大為遜色[1]
美式英語喜劇《猫和老鼠》的吳語譯製版2004年起被禁

浙江較早用吴语來戲說新聞(評書口吻講新聞)的電台節目是1994年杭州《阿通伯说新闻》,[2]吴语電視節目(不論類型)則萌芽於2003年。[3]1990年末美式英語情景喜劇《老友记》、《慾望城市》在浙江大熱,吳語電視劇卻大為遜色,儘管當年浙江98%以上為吴语人口。[4]2004年1月杭州电视台推出吳語的《阿六头说新闻》一炮而紅,[5][3]小學生口耳相傳。[6]在粤语地区的《外来媳妇本地郎》取得成功后[1],浙江各市在2004-2006年冒起数十檔新聞主持用母語戲說新聞、演員用母語演出情景劇(欄目劇)的節目(詳見節目舉隅一節)。

2007年後被限制

播出時段,2007年起每個市最多6檔節目(電視台電台合計),每檔限每天半小時,換言之全市每天最多能播3小時,[7]而且「黄金时间晚上7点到9点电视台不得播出方言」,[8][7]捲起輿論。[9]另外少儿节目嚴限當地方言、普通话電視劇不得譯製為方言[7]

節目類型被广电总局連出禁令限制。2004年10月「一律不得播出」外國節目的漢語方言譯製片[10]矛頭指向風行全國地方電視台的《猫和老鼠英語譯吳語等版本,[11][12]為了應對,電視台改為譯製港產片(由粵語譯吳語),宁波电视台2005年10月啟播以吳語為電影配音的節目《阿国电影》。2005年再限制所有電視劇不得使用方言,[14][15]唯獨趙本山的辽北铁岭方言劇《馬大帥3》被放行播映,各省一片嘩然。[16][17][18]

说吴语的人2000年代占浙江省总人口的98%以上。[4]不過吳語節目被嚴加限制。浙江在2004年初-2007年7月播出42檔方言節目。[19]至2013年,中国大陸僅餘下30幾個方言節目。[20]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在2005年辦討論會,研究員紛紛認為方言節目只是市井化的调味品,「保护方言,我觉得为时过早,再过一百年以后再讨论这个问题」。[21]

節目

杭州游泳名將孙杨吳語杭州話極流利[22][23]。圖為2018年,他在家乡杭州杭州電視台訪問

類型

由於開拍電視劇需要許可證,加上2005年广电总局一刀切禁止吳語電視劇等「方言」電視劇,[14]方言節目主攻不屬電視劇的劇種——戲說新聞和情景劇(欄目劇),缺乏吳語綜藝節目、吳語解說體育節目和吳語電視劇。2017年,有學者指可以放寬漢語譯製片和吳語綜藝節目,「优秀的电视剧和纪录片,如《琅琊榜》《舌尖上的中国》等,都可以提供方言对译配音版本,以增强优秀文化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鲜活互动;还应适当增加方言影视娱乐节目,寓教于乐,利用明星嘉宾的影响和效应,引导年轻人重视方言」,[25]「要像爱护赵本山一样,爱护其他方言艺术家」。[26]

然而,認為吳語僅僅「只适合做一些轻松活泼或具有讽刺意味的社会题材」的題材偏見普遍存在,[3]對於此,有迴響指「应该正视母语文化复兴的现实,消除对母语文化的品味歧视。」[27][28]戲說新聞也非全然好評,有學者批評浙江「方言类新聞節目過分地還原生活,弱化了媒体的輿論引導功能」,[3][29]也有讚賞它关注浙江人民的生存状况和日常生活,展示民风,尊重浙江百姓的话语权。[30]

收視

年齡段佔該節目觀眾
(2007年)
4至14歲4%
15至24歲9%
25至34歲12%-14%
35至44歲18%-20%
45至54歲27%-28%
55至64歲17%-19%
65歲以上8%-11%

在全盛期,不少學生要看完节目才睡。[6]。2006年被嚴管後學生觀眾減少,2007年收視調查見右表。其中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台州的吳語戲說新聞節目家喻戶曉,這5個城市的主持担任了中国联通「如意通」品牌浙江代言人。[31][32]

成功原因

成功原因,首先是普遍受當地和外地人觀眾歡迎,包括杭州、[28]寧波、[33][34]台州。[35]《来发讲啥西》尤受新寧波人喜歡,調查300戶寧波居民僅7%不贊成該節目,主要是「听惯了普通话会感到不习惯」。[33]亦有少數批評指「杭州方言类电视节目的增多会显出城市的小家子气,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36][37]

電視台和觀眾的熱衷也是成功原因。地方電視台挽救了收視[3]觀眾而言,「方言文化产品能够给理解这种方言的人带来特有的快乐。快乐,就可以是唯一的理由,所以在地方电视台,拍摄和播放方言电视剧,是民众快乐的权利,它是文化权利的一种,就如民俗、宗教,它不需要太多功利的理由,精神上的快乐,可以成为它存在的全部意义。(略)广电局限制方言文化产品,就是用国家权力干涉人们这种快乐的方式。」[38][39]

節目舉隅

浙江吳語節目包括:嘉興《今朝多看点》[40]、宁波《来发讲啥西》(2005年2月1日-?)[40]、舟山《講撥儂聽》、绍兴《师爷说新闻》(2005年1月-?)[40][41]、温州《百晓讲新闻》(2004年6月1日-?)[40][41]金华《二十分可乐》(2006年1月8日-?)[42][40]及《新闻节节棒》、台州阿福讲白搭[35]、杭州《本塘第一剧》(2006年1月1日-2009年7月),[43]杭州《我和你说》(2004年4月26日-?)[44]杭州《我愛杭州佬》(2003年-2008年10月28日)[45]等。

社會影響

振興浙江非物質文化

浙江吳語台州話語音樣本。長期盛行於台州,至推普為止

1968年吳語劇團杭剧团剧员在文革時被打為牛鬼蛇神令剧团被撤消,杭劇消失41年。[30][46][47]2004年興起的戲說新聞節目融合了紹興平湖调、蓮花落等浙江曲藝[41][48]節目又作專門介紹,促成杭剧团2009年復團、又促成多種吳語曲藝成為国家级非遗及浙江省非遺。[30]2011年吳語電視節目介绍浙江博物馆的館藏及浙江歷史,訪馆人數創歷史新高。[30][49]

吳語短暫復興

吳語電視全盛時期,在學生流傳甚廣。[3]學術研究普遍指出在家看電視對於語言習得的潛移默化,比學校的語言教學更有效。[50]在家裡也跟父母只講普通話的本地兒童(又參見無方言族),因看電視而重拾一些吳語單詞,例如寧波的吳語譯製片節目《阿國電影》和紹興的《师爷说新闻》甚受學習者喜愛。[51][41]

不過,2007年以來方言電視被廣電總局嚴限後漸漸式微。[20]浙江省檔案局副巡視員沈伟光在2012年指:「(吳語目前)往往局限在乡裡、家庭、弄堂裡,加深了认为方言仅是市井俚语的错觉;……造成的是吴方言的造词能力严重衰退,……目前来看,吴方言很有可能会是中国主要方言中最早消失的一个,逐渐消失的声音亟待保护和传承。」[52]

相關條目

腳註

引用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