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葛本納

喬治·葛本納(英語:George Gerbner),1919年8月出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他提出的涵化理論對傳播學有著深遠的發展。[1]

喬治·葛本納
George Gerbner
出生(1919-08-08)1919年8月8日
匈牙利布達佩斯,
逝世2005年12月24日(2005歲—12—24)(86歲)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

早年

由於他的猶太血統[2],葛本納在水晶之夜後的1939年初移民至美國。

1942年,葛本納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傳播學學士學位。他短暫的在舊金山紀事報中工作,做過作家、專欄作家以及助理財務編輯。

1943年,葛本納加入美國陸軍,於戰略情報局服務,服役期間,他獲得了銅星勳章,最後他被升為中尉,並從軍中榮譽退伍。

学术界

二战結束後,他擔任自由撰稿人和公關人員,並在埃爾卡米諾學院英语El Camino College教授新聞學,分別在1951年和1955年,先後自南加州大學獲得传播学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他的「走向通信理論」(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獲得了南加州大學的最佳論文獎。

1964年到1989年,葛本納擔任賓夕法尼亞大學安納伯格傳播學院英语Annenberg School for Communi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院長,他的任職期間增進了該學院對傳播理論學術界的影響力。離開安納伯格後,他於1997年成為坦普爾大學大西洋貝爾電信教授。

葛本納於1968年建立了文化指標研究計畫(英語:Cultural Indicators Research Project),以記錄電視內容的趨勢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影響觀眾對世界的看法。他創造了「邪惡世界信念」,意指觀看大量電視的人,有可能將這個世界視為比世界原貌更危險和可怕的地方。[3]

在“電視科學:它如何影響公眾觀念”(英語:Science on Television: How It Affects Public Conceptions)一文中,葛本納談到了黃金時段的電視節目中,敘述專業人士的內容時,認為是較偏向負面的。他認為:「節目中,科學家常於被描繪成“比其他專業人士更聰明、更厲害」。雖然這些可能不是壞事,但往往是不正確的描述,可能會對整個行業產生負面影響。葛本納提到電視並沒有發明對科學的負面看法,但它確實使該領域邊緣化。[4]

葛本納於1981年在國會通訊小組委員會作證。他說:“電視內容最最普遍的聯繫就是對暴力和危險,導致人們產生'邪惡世界'的錯覺。恐懼的人更容易產生依賴感、更容易操縱和控制,更容易受到欺騙,以及畏懼強硬的措施或強硬的姿態......如果承諾減輕他們的不安全感,他們可能會接受甚至歡迎鎮壓等暴力行為。這是充滿暴力的電視的深層問題。”[5]

他在天普大學維拉諾瓦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任教。在1990年離開賓夕法尼亞大學後,他創立了文化環境運動,這是一個倡導團體,促進傳播媒體的更多樣化。[6]

葛本納於2005年11月下旬被診斷患有癌症,2005年12月24日在費城市中心英语Center City, Philadelphia的公寓中去世。

2010年至2014年,布達佩斯定期舉行關於交流、衝突和侵略的會議,以紀念已故的葛本納博士。會議由布達佩斯城市大學的JolánRóka博士和目前弗羅斯特堡州立大學的Rebecca M. Chory博士共同主辦。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