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杞篤

19世纪台湾原住民头目

卓杞篤·卡珞利谷排灣語:Cuqicuq Garuljigulj[1];?[2]—1872年),為十九世紀斯卡羅酋邦(位於今屏東恆春)的頭目,曾牽涉入羅發號事件,後又與美國以書面紀錄下非正式的諒解備忘錄,俗稱南岬之盟。英文文獻上一般拼其名作Tokitok,漢文文獻則以台灣話音譯為卓杞篤 (Toh-ki-tok)。

Cuqicuq Garuljigulj
斯卡羅酋邦頭目
臺灣統治者
石門戰役後,日軍指揮官西鄉從道排灣族領袖合影。左坐者為卓杞篤之養子朱雷,中坐者為西鄉、右坐者為亦失
斯卡羅酋邦頭目
統治約十九世紀
加冕約十九世紀中
前任Paljaljaus
繼任朱雷
安葬
配偶Qisi
子嗣養子朱雷
養子文杰
王朝卡珞利谷家族(Garuljigulj)
父親Paljaljaus

簡歷

卓杞篤為卡珞利谷家族族長 Paljaljaus Garuljigulj 的長子,在家中排行第二。

1867年3月12日美國羅發號商船遭風觸礁沉沒,船員十三人被因誤闖龜仔甪社而遭到逮捕並處決,史稱羅妹號事件。美國與清政府交涉未果後,1867年6月,美國海軍英國商人必麒麟引路下成功登陸,然遭臺灣原住民伏擊,遠征軍指揮官麥肯齊戰死,美軍戰敗撤退。期間,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因與中國清朝官員交涉不得要領,因此於同年10月10日由台灣總兵劉明燈隨行陪同,前往瑯𤩝拜訪瑯嶠十八社大頭目卓杞篤。

會面中卓杞篤強烈捍衛家園,說:「我們並不是一開始就對西洋人仇視或生性嗜殺,而是西洋人水手和海盜曾多次登陸,擾亂山地,我們的人死傷很多,所以後來見到外人、異地陌生人登陸,即進行自衛。」雙方口頭約定此後若有遇難船隻,海難登陸人員應舉紅旗為號,原住民便不加以攻擊。

原本清朝政府也曾派代表要求與卓杞篤締結同樣的協議,但遭卓杞篤嚴詞拒絕。在李仙得的外交紀錄中,記載「卓杞篤派遣他的兩個女兒為使者,表示卓杞篤善待西洋人係因敬重其勇氣,他親眼目睹對方(指美國軍官)冒著槍林彈雨、箭矢齊飛,無懼地登山搶攻;對方與我父在我們的地盤洽談和約,目的非常清楚。相反的,清朝官員則不同,我父不想和你們打交道。」[3]

1871年(清同治十年)琉球國宮古島民船難,五十四人於琅𤩝遭原住民殺害。李仙得曾再次到臺灣與卓杞篤會見,雙方再次重申南岬之盟的內容。李仙得和卓杞篤之間並沒有討論琉球人之死,李仙得因為他們不是白人也沒有很在乎,卓杞篤也避而不談。因為南岬之盟目的是保護白人的條款,當地原住民認為如果他們是白人就不會被殺。

李仙得和卓杞篤之間的第三次會議,讓他察覺卓杞篤無力掌控整個十八社,因此李仙得開始懷疑約定的效力,開始與日本接觸。日本在李仙得的幫助下,以此為藉口,在1874年(同治十三年)以「保護國民、質問臺灣生番」的口號,派兵攻打瑯𤩝地區以牡丹社為主的原住民族部落,史稱牡丹社事件,而美國人李仙得即為日本外務省顧問,幕後策劃該事件。在日軍攻打石門之前,便已得知卓杞篤的死訊。[4]

然而,卓杞篤到底死於何年尚有爭議,因1875年1月的愛沙尼亞德裔探險家艾比斯原本慕名而來,要來與老卓杞篤會面,但見面後發現老卓杞篤已經是個酒鬼,還提到他與老妻打架,這讓艾比斯大失所望。

評論

  • 李仙得描述卓杞篤是:「他的舉止很從容,語言極為諧合。他的樣貌很討人喜歡,展現極強的意志力與不屈不撓的精神。」

影視形象

年份作品演員
2021年斯卡羅查馬克·法拉屋樂

參見

註釋

外部連結

前任:
名不詳
瑯嶠十八社總頭目
?-1872年
繼任:
朱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