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都會區

北部都會區(英語:Northern Metropolis,簡稱:北都),為香港政府發展中之計劃。於2021年10月6日由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提出[1],為2021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之一部份,預料會於20至30年內分階段實施。

概述

北部都會區包括香港北區及一部分元朗,共約三百平方公里,包括現存以及被釋出的邊境禁區,並非指一特定行政區域,而是因地理特徵、發展政策等因素相互所形成之一城市空間。[2]且跨越地理及兩地之分界線,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3]

北部都會區以結合產業發展和生態保育的宜居社區規劃理念,優化經濟用地的規劃和設計,採取措施吸引以創新科技為本的產業鏈企業及創投金融、先進製造業、專業及商業服務和新興產業企業落戶,進駐北部都會區,形成支持創科產業生態系統的空間佈局與設計,為香港的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動力。政府認為過往「新市鎮發展」的經驗顯示,大批新界居民仍每天往返維港都會區工作,職住不平衡使社會整體消耗大量時間及資源在出行交通之上,影響市民的生活質素,造成南北向交通系統的重大壓力,也間接壓抑新界的發展潛力,故北部都會區為當地居民提供當區就業機會,改善香港職位與住所的空間分佈。[3]

發展區域

北部都會區開發之區域以香港北區(尤其是粉嶺古洞羅湖),以及元朗區北部及洪水橋為主。並且致力於城鄉共榮以及積極保育。預計會以雙城三圈之計劃實施。[3]

2023年10月,當局宣佈將北部都會區分為四個大區域:[4]

當局指,北部都會區內也會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在洪水橋/厦村、牛潭尾及新界北新市鎮共預留超過60公頃用地,供專上院校發展校園。目前理大、浸大、城大、恒大等19間專上院校參與北都大學教育城的諮詢活動及提交建議書,其中,有院校希望把整個校園遷至北都,亦有部分院校計劃在北都成立「衞星校園」。[4]

歷史

  • 2014年,北環線開始被計劃,原計劃連結東鐵綫西鐵線之用。
  • 2021年10月,時任特首林鄭月娥發表施政報告,首次提出北部都會區之計劃。但卻獲得不少人反對,更有人質疑表示這是懸浮半空。[5]不過政府仍表示有能力應付。[6]
  • 2022年4月,當時為特首參選人的香港特首李家超表示會繼續北部都會區的計劃。[7]
  • 於2022年度的施政報告中,特首李家超提到發展北部都會區的方案,當中包括建造中鐵綫(北環線之延伸)及建設北都公路。
  • 2023年10月,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施政報告,稱北部都會區的規劃會以產業帶動,基建先行為主軸,指北部都會區將分為四大區域,由西至東分別為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創新科技地帶、口岸商貿及產業區、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政府隨後公佈《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 指北部都會區可提供約3000多公頃的新發展土地,當中大概1400公頃10年內可供發展,提供超過50萬個新住宅單位,當局認為是香港未來房屋供應重鎮。[4][8]

實施

持份者反應

發展區居民

北部都會區發展區域的居民反應較為兩極。部分人認為北部都會區有助提升當地經濟,刺激北區樓市,也有利當區業主;亦有人擔憂會造成負面影響,規劃落實至少需要10到20年,且地鐵、車站選址等仍存在許多變數,並擔憂發展商、二手業主藉機漲價,住房供應量遠遠趕不上樓價上漲,增加置業困難。[10][11]

贊成意見

民建聯於2021年10月11日至18日期間,以實體及網上問卷形式進行,共訪問939名現居於新界北部的居民。結果顯示84%受訪者支持政府提出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66%受訪者表示不認為北部都會區會影響政府財政,71%受訪者認同北部都會區最多新增的50多萬個住宅單位可幫助解決香港房屋問題;82%受訪者認為將加快港深兩地連接及緊密互動,對個人而言屬好事;63%受訪者認為自己或家人將受惠於北部都會區發展完成後新增的65萬個職位。[12]

反對意見

社民連形容建設「北部都會區」為超級世紀工程,涉及長時間及香港三分一人口和土地,或需動用兆計的資金,卻未有經過社會討論,政府亦未公開其研究方法、數據、可行性評估等資料。社民連又指,政府同時推進「北部都會區」及「明日大嶼」,或會因此掏空庫房,並可能導致工程成本大幅上升及超支延誤,表明反對兩項工程。[13]

至於「北部都會區」發展所需成本,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強調「一造出有地就賺錢」,但表示未計過開發所需資金,強調歷史上開拓土地必定賺錢,亦可提供更多就業和住房,指任何負責任政府都應該要發展。[14]此令部分人質疑 「未計過數便提出計劃」是過於荒誕,有關長遠願景和構思離落實發展程序還有很長距離。[15]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