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海君

朝鮮王朝第14代國王

光海君朝鮮語:광해군光海君 Gwanghae gun;1575年6月4日—1641年8月7日),姓,名朝鮮語:이혼李琿 Yi Hon),朝鲜王朝的第15代君主,1608年至1623年在位。他是前任君主朝鮮宣祖與其愛妃恭嫔金氏所生的第二位兒子。1623年,他在仁祖反正的時候被廢黜。死後葬於杨州赤城洞(位於今日南楊州市真乾邑朝鲜语진건읍松陵里)。

光海君
朝鲜国第15代國王
在位期間:1608年3月16日-1623年4月12日(15年27天)
前任:朝鮮宣祖
繼任:朝鮮仁祖
年號万历泰昌天啟(沿用明朝年號)
姓名李琿
封號光海君
出生(1575-06-04)1575年6月4日
(宣祖八年四月廿六)
逝世1641年8月7日(1641歲—08—07)(66歲)
(仁祖十九年七月初一)
陵墓光海君墓朝鲜语광해군묘
父親朝鮮宣祖
母親恭嫔金氏
王后廢妃柳氏

光海君死後無廟號諡號。在他在位期間,群臣為他上尊號「體天興運俊德弘功神聖英肅欽文仁武敍倫立紀明誠光烈隆奉顯保懋定重熙睿哲莊毅章憲順靖建義守正彰道崇業大王」。[1]

生平

1575年,恭嬪金氏誕下光海君,為宣祖的庶二子。兩年後金氏辭世,光海君與其大2歲的同母兄長臨海君由嫡母懿仁王后撫養長大。由於懿仁王后不育,直到她在1600年過世前,宣祖沒有任何嫡子。大臣們一再上疏請求宣祖冊立世子,宣祖卻遲遲沒有應許。1592年,壬辰倭亂爆發,豐臣秀吉領兵由釜山登陸大規模侵略朝鮮,來自大臣和各地儒生的奏摺層出疊現,紛紛要求即刻立儲,穩固國本,宣祖在壓迫下終於同意冊封光海君為世子[2]

相對於宣祖的其他庶子,光海君最有資格成為儲君。長子臨海君、第五子定遠君以及第六子順和君都曾犯下敲詐、殺戮等罪行[3]。其中以臨海君最是聲名狼藉,如果按照無嫡立長的繼承次序,本來臨海君應該是世子之位的最佳人選,但他不僅搶佔官婢與私人土地,更利用王子的身份巧取豪奪,動用私刑,招致不少彈劾[4]。而光海君年少之時,品行端正[5],聰慧好學,仁孝兼備,因此他受封為東宮,群臣一致贊好[2]

壬辰倭亂

因戰事告急,光海君受封翌日便隨宣祖離開漢陽北逃;而立儲一事,8日後才在平壤公告天下。當敵軍迫近平壤,宣祖心虛膽怯,欲渡鴨綠江逃往遼東,表示寧願死在天子疆土(明朝境內)也不願成為日本人刀下亡魂[6],但只得都承旨李恒福一人支持。大多數官員,如領議政柳成龍左議政崔興元、右議政尹斗壽[7]皆反對宣祖的提議。商議之下,決定將朝廷一分為二(分朝),一部分人隨宣祖渡江,其他人則在光海君的帶領下駐守朝鮮。光海君受命權攝國事[8],擔任撫軍司代替宣祖赴前線撫軍,表現出色,得到許多義軍領袖和百姓的支持。

然而,分朝卻使得宣祖和光海君的關係越發生疏。原因有兩個:

其一,光海君作為世子最主要的任務便是在侍講院學習與一日兩次向宣祖問安以示孝道[9]。但是由於光海君頻頻臥病在床,因此辜負了宣祖的期望,導致宣祖對光海君多有不滿。
其二,分朝直接讓光海君分享了一部分宣祖的王權。宣祖在戰爭時貪生怕死的表現讓自己失盡民心,受到臺諫(即司憲府司諫院之合稱)不留顏面的指責,更有大批儒生上疏要求宣祖退位於光海君。如此,宣祖致力收復王權,打壓世子。

壬辰倭亂期間(1592-1598),他18次提及禪讓王位或讓光海君攝政,但其目的只不過是在考驗世子和群臣對自己的忠心,以便除去任何威脅。為了限制光海君的權利,宣祖在分朝時,以光海君還沒有受到大明冊封為藉口,不願頒發世子印[10]。宣祖甚至禁止光海君入殿請安[11],讓光海君的世子之位岌岌可危。

懿仁王后過世後,宣祖對待光海君的態度每況愈下,從他重視選繼妃而有意阻擾遣使臣要求大明冊封世子來說,宣祖似乎考慮廢世子。雖然,按照宗法[12],光海君的世子地位不會因為永昌大君的誕生而有所動搖。況且,永昌大君年齡太過幼小,廢長立幼也太不合理,但由於宣祖對光海君的冷淡和缺乏明朝的正式冊封,讓光海君坐立不安,擔心宣祖會不顧宗法,改立永昌大君為世子。朝中讀懂宣祖心意的人趁機結黨營私,其中以柳永慶[13]的“柳黨”風頭最盛。“柳黨”擁立永昌大君,常常挑撥離間,使光海君更覺地位不保,迫使他無論如何都要剷除永昌大君。

繼位風波

1608年,宣祖薨,光海君從被立為世子到登基的14年間,明廷5次拒絕冊封光海君[14],這在朝鲜史無前例,令光海君顏面盡失。繼位後,大明禮部仍拒絕冊封光海君為朝鮮王。在禮部的詢問下,使臣李好閔聲稱臨海君患有精神疾病,自願讓位於光海君,禮部於是派遣了兩名使臣親自前往漢陽拜訪臨海君求證[15]。朝鮮使用大量白銀賄賂了使臣,終使禮部同意冊封。1609年,敕使入漢陽,正式冊封光海君為朝鮮王[16]。明廷的態度對光海君來說無疑是奇恥大辱,除了讓光海君對大明心存芥蒂(致使日後不願意出兵相助),更進一步讓光海君意識到只要臨海君在世一日,自己的王位便坐不安穩,因此,臨海君是非死不可。

殺害兄長

光海君登基不久,即有三司官員彈劾臨海君。雖然光海君表示不忍,但是就在同一天,光海君未經推鞠審問,便採納三司(即弘文館司憲府司諫院的提議,以私藏軍器、陰養死士、在宣祖殯天當日密謀出兵篡位、私協武器入宮等四條逆反罪名將臨海君流放,關押圍籬[17]。官員們沒有對此提出異議,雖然此事由北人打頭,但是南人西人也不約而同地支持除去臨海君。

之後,不斷有上疏要求處死臨海君,光海君沒有首肯。1609年,臨海君被流放地守衛李廷彪殺死[18]。表面雖傷心欲絕,光海君卻沒有下令追查,也沒有懲罰李廷彪,只讓其呈上一份報告書[19]。光海君為了避免背負殺兄的道德污點,以甸人殺害[20]的方式秘密處死了臨海君。

七庶獄事

七庶獄事發生在1613年4月,故亦可稱「癸丑獄事」,一群西人黨名門後裔[21]以搶劫和謀殺的罪名被捕,其中一人坦誠欲擁立永昌大君篡位[22],引發黨爭,牽連無數,連仁穆大妃也被牽扯其中。一名被供出的高官朴東亮招供:「宣祖病重時,仁穆大妃殿中宮女對懿仁王后之像施展巫術,以求延續宣祖之命」[23]。經過一番推鞠審問,犯人供出陰謀的策劃者乃仁穆大妃的父親金悌男,並企圖擁立永昌大君為王。一如光海君所願,有人開始要求光嚴懲永昌大君與仁穆大妃[24]

此時,朝廷卻為了是否該懲處永昌大君和仁穆大妃而分裂成了支持與反對的兩大派。後來由於光海君治罪言官嚴惺,事件發展為群臣與光海君之間的矛盾。在清洗了整個臺諫(包括大司諫和大司憲[25])後,光海君終於壓制了臺諫的反抗之聲,從1613年7月之後的7個月中,再沒有人對此上疏。新任臺諫獻媚,主張嚴懲永昌大君,光海君借勢下旨將其流放江華島,以圍籬關押[26]。礙於稚子無辜,若公然剷除永昌大君只會顯得光海君不仁不義,因此1614年,光海君再次採取甸人殺害的手段,指使江華府史鄭沆謀殺了永昌大君[27],逆反主謀金悌男也被處決。

廢黜大妃

解決永昌大君之後,下一個問題就是怎麼處置仁穆大妃[28],為此,從1613到1617年,朝政爆發了三次大規模的爭議。首先是大北人名儒鄭蘊上疏言詞犀利指責光海君不義(借守衛之手殺害永昌大君)不孝,點破光海君借刀殺人一事[29],後牽扯出七庶獄事一案中的各種疑點,引發軒然大波。雖然因此事光海君與群臣起了摩擦,但經光海君故技重施,以數度撤換台諫官員,成功堵住悠悠眾口。第二輪爭議始於南人巨頭李元翼的上疏,懇求光海君不要頒佈對七庶獄事宣判的教旨[30]。光海君震怒下流放了李元翼[31]引起儒林不滿,成均館儒生們聯名上疏抗議。光海君以殺害或流放帶頭者結束了這一次的危機。直到2年後的冬天(1617年),朝廷才為仁穆大妃的去留展開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激烈的辯論。

1610年,追封生母恭嬪金氏為“恭聖王后”,並將其靈位移置太廟[32][33]。1617年9月,在朝鮮方面多次懇求下,明朝賜冕服于恭聖王后[34],象徵著恭聖王后正式成為宣祖的第二任王妃。如此一來,造成了兩個後果:1、仁穆大妃象徵性地降位成為第三位王妃,2、光海君的身份順理成章變成了嫡子。這意味著即使光海君處置仁穆大妃,也不會違反母子天倫,令光海君成功消滅了剷除仁穆王后的最後一重道德枷鎖[35]

成功追封恭聖王后的20日後,光海君差捕盜廳秘密捉拿仁穆王后的叔叔金季男[36],製造讓有心人攻擊仁穆王后的機會。第三輪辯論的導火線便是儒生韓輔吉的上疏,要求光海君廢黜仁穆王后 ,受到領議政奇自獻的反對。於是光海君召開收諡,並要求群臣表態,在1100名兩班(包括王室成員)之間,大多數人不願表態,只有7個人公開表示反對任何不利於仁穆王后的政策[37],將近50人表示支持,多為大北黨[38]。光海君殺雞儆猴,流放了反對者。餘下的群臣在左議政韓孝純帶領下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庭請。受光海君壓迫,臺諫彈劾了不出席的人,一時間人人自危[39]。當同情仁穆大妃的聲音徹底消失以後,光海君下教旨,軟禁仁穆王后,但並沒有把大妃廢掉,而是拿掉了她大妃的地位,改稱西宮[40]

外交政策

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建立後金國稱汗,定都赫圖阿拉(興京),年號天命,並向大明宣戰。除了遼東,整個滿洲落入後金掌控之中。夾在大明與後金之中的朝鮮左右為難,一方面要對宗主國大明盡忠,另一方面又要盡力與後金和平相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一心求和的光海君和親明的士大夫之間不可避免地起了矛盾,從1618年到光海君下臺,朝鮮宮廷上演長達5年的倫理鬥爭。

1618年夏季,朝鮮收到3封來自遼東指揮使丘坦和廣甯指揮使汪可受的信函,要求朝鮮出兵支援。大多數官員提議立刻出兵,光海君則表示反對,卻只得到7人的支持[41],但後來這7人禁受不住政治壓力,紛紛變卦,轉投親明陣營。在光海君的堅持下,直到大明皇帝降詔書,朝鮮才勉強出兵。

壬辰倭亂期間,在前線的光海君累計了許多作戰經驗,並曾和明將合作,對朝鮮與明朝的軍力相當熟悉。憑藉軍事情報與對明軍的瞭解[42],光海君早已預見明軍的失敗[43],因此不願出兵相助,為保國家社稷,則欲討好努爾哈赤。相反,士大夫們對明朝充滿信心,大明與朝鮮之間的君臣之義,加上壬辰倭亂時大明對朝鮮的再造之恩,群臣皆願意無條件支持大明,亦反對與努爾哈赤有任何書信往來。

1619年春天,13000名朝鮮士兵度過鴨綠江到達遼東,卻在深河之戰中慘敗,指揮使姜弘立[44]與3000名倖存士兵被俘。努爾哈赤幾番致信朝鮮,表示願意和睦相處,並要求朝鮮協助後金共同對抗大明,甚至要朝鮮在大明與後金中二選其一。特別是1621年後,後金攻陷瀋陽與遼陽,阻斷了大明與朝鮮之間的通路,努爾哈赤開始以更高的姿態要求朝鮮的合作。對此,光海君與備邊司[45]為代表的群臣起了很大的意見分歧,前者一意孤行主張順從努爾哈赤,後者反對並主張無視努爾哈赤的信件。最後雙方各讓一步,達成協商,終於暫時緩和了與後金之間的衝突。

對於1619年的戰事,大明方面則派出了詔書,不但沒有責怪,反而對朝鮮的支援表示感謝,並送上1萬兩白銀安撫[46],至此之後,大明即使頻繁送禮送銀子以圖朝鮮出兵相助[47],但凡要求增兵,光海君都執意不肯,以各種藉口搪塞,使得明使空手而歸,甚至對明使「犒資悉入內府, 健兒未赴江邊」的批評不瞅不睬,這些行為極受到朝鮮史臣非議[48]。到後來,光海君甚至將傳達大明皇帝聖旨的朝鮮使臣關在漢陽城外[49],公然拒絕接旨,形同背棄大明。此時光海君的外交政策可以說是從欺瞞明朝變成了公然抵抗。備邊司不齒光海君的行為,於是經常陽奉陰違,無故缺席,阻擾朝政正常運行,公然反抗光海君。1622年11月,備邊司不顧光海君的抗議,強迫光海君上尊號:“建義守正彰道崇業”,“義”、“正”、“道”代表了朝鮮對大明應有的道義,借此警告光海君身為大明之臣的立場[50]。9日後,禮曹奏請再次上尊號[51],意在羞辱光海君,群臣紛紛廷請逼宮,直至多日後仁祖反正[52]

在儒教思想根深蒂固的朝鮮王朝,士大夫五倫為正論,視大明天子為君為父[53]。光海君雖頗有遠見[54],在延續5年的外交紛爭中,光海君完全被孤立,群臣不分黨派對光海君群起而攻之,甚至表示寧得罪光海君也不願得罪明朝[55]。光海君背叛大明,又與士大夫交惡,同時失去這兩股支撐朝鮮君王王權的力量,光海君的廢黜已成定局。

仁祖反正

1623年春,1300名起義之眾從東北入漢陽城,訓練都監的2000名士兵倒戈相向,兵不血刃地推翻了光海君的政權。綾陽君登基,是為仁祖;仁祖以仁穆大妃的名義下頒佈懿旨,宣判光海君的罪行,冠以“戕兄殺弟”、“幽廢嫡母”、“忘恩背德”、“ 輸款奴夷”等36條的罪名[56],將光海君貶為庶人,流放至江華島。而世子李祬在仁祖反正後,也被流放到江華島;之後挖地道欲逃出圍籬,失敗被抓,賜自盡[57],光海君因此絕嗣。

1627年因後金入侵,光海君被移置喬桐島;1637年再次因後金來犯,移置濟州島。1641年,光海君在流放地逝世,享壽67歲;仁祖聞訊後輟朝三日,以王子之禮,將光海君葬於京畿道楊州赤城洞[58]

光海君死後,按照燕山君由外孫主祀的先例,一開始是由他的女兒奉祀[59],之後就由她和朴澂遠的後代子孫主持祭祀;顯宗八年(1667年)又有撥給供給奉祀光海君的一百結田地[60]朝鮮英祖在位時,朴澂遠的孫子朴廷琓[61]:53, 177曾就田地免稅一事上奏[62];英祖五十年(1774年),朴廷琓的長孫、儒生朴鳴漢是當時光海君的奉祀人,英祖曾命其入侍[63]純祖九年(1809年),有朴鳴漢的弟弟朴聲漢的記載,被稱為是光海君的「外裔」[64][61]:178-179

家庭

王后

身分生卒年本貫父母備註
廢妃柳氏1576-1623年文化柳自新
東萊鄭氏
①宣祖九年七月二十一日誕生,仁祖元年十月八日卒於江華島。[65]
②仁祖反正之後,被廢降級為「文城郡夫人」。

後宮

身分姓名生卒年本貫父母備註
貴人權氏安東權餘慶
金氏
 光海君十年為淑儀,後封昭儀,[66] 後升貴人。[67]
昭儀洪氏豊山洪邁 光海君九年封淑儀[68],十年陞昭儀。
尹氏?-1623坡平尹弘業
坡平尹氏
 光海君九年封淑儀[68],十年陞昭儀,「仁祖反正」後被賜死,光海君11年生下廢翁主。[69]
淑儀許貞純[70]1595-1623陽川許儆
平山申氏
 光海君五年被選為淑儀[71]。兄長為全州府尹,許稷[72]
元氏原州元守身 兄弟瑞山郡守元有亨。[73]
昭容任愛英1598-1628豊川任蒙正[74] 光海君二年(1610)入宮[75]。叔父為任就正。[76]③仁祖六年自殺[77]
鄭氏?-1623东莱鄭象獻 兄長是鄭之產[78]。「仁祖反正」時自殺身亡。
昭媛辛氏 [79][80]?-?灵山辛鏡
水原金氏
 母親為仁嬪金氏的姊姊,兄長是辛宗述和辛宗遵。②光海元年冊封為淑媛。[81]
淑媛韓保香?-? 京師良民出身。仁祖反正時被逐出宮,之後,因宮裡使喚的奴婢太少,仁烈王后將前朝無罪的宮人,召回宮廷,負責打掃宮廷,而韓氏也在其中,後擔任女官,因韓氏長相端莊,個性淳良謹慎,深得仁烈王后喜愛,因此被人嫉妒,向王后進讒言說韓氏常因思念前朝而入夜哭泣,恐有叛逆之舉,但王后對韓氏深信不疑,還讓她擔任大君的保姆,享壽八十餘歲。[82][83]
尚宮金介屎1584-1623 朝鮮王朝實錄記載介屎為本名,原為宣祖的承恩尚宮,後來成為光海君的後宮。「仁祖反正」時,被處以極刑而死。
邊氏?-1623邊忠吉 賤民出身。其父本為司僕,因其女被光海君納為後宮之後,官拜撗城縣監,仁祖反正後,邊氏賜死,邊忠吉廢為庶民[84][85]
李氏 
卞氏 
崔氏 
金氏1595-1675 仁祖反正後成為淑靜公主的保母尚宮,於公主府邸過世[86]
內人英生?-1613 光海君五年(1613)正月廿五日以病出家,永柔縣令任奕收其做妾[87],因事發而於二月八日賜死於堂峴[88]
女香?-? 仁祖反正後,移於東宮,卻心懷兇慘之計,教唆愍懷嬪逆謀[89]
後宫趙氏?-?漢陽趙誼[90] 史料不足,無法得知品階。高祖父赵光彦为燕山淑容赵氏之兄。兄長為趙國哲[91],堂兄弟趙國弼乃王妃的姐夫[92]

子女

嫡子

稱號生年卒年生母配偶備註
廢世子15981623廢妃柳氏廢嬪朴氏(1598-1623)
自縊身亡[93]
仁祖反正後被廢,安置於喬桐。數月後,企圖挖掘地道想要逃離,但沒有成功。1623年,賜自盡[57]

庶女

稱號生年卒年生母配偶備註
廢翁主16191664昭儀尹氏朴澂遠
(1625-1690)
仁祖反正後一直在舅父家生活,到仁祖二十一年(1643年)由於為光海君服喪期滿,於是獲仁祖賞賜結婚所需[94]。誕二子三女,顯宗五年逝世。[95][61]:53

相關影視作品及飾演者

韓國電視劇醫道(許浚)是敘述光海君和他父親的時代背景。而韓劇《王的女子》就是敘述光海君和寵姬金尚宮的故事。

附註

參考文獻

朝鮮王朝實錄

光海君
前任:
朝鮮宣祖
朝鲜王朝國王
1608年-1623年
繼任:
朝鮮仁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