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香港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發佈紀錄

本頁以列表形式介紹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46年)香港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及其前身——五至八號烈風信號)的懸掛或發出紀錄,截至2024年6月為止,香港天文台共懸掛或發出過127次此信號。最近一次八號信號於2023年10月8日至9日生效,當時香港受到強颱風小犬吹襲。此列表以年代劃分,排名依年份為序。

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各方向的信號標誌
西北
西南
東北
東南

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是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之一,每當香港境內現正或天文台預料普遍吹烈風或暴風,持續風力達63至117公里每小時,且風勢可能持續,天文台便會發出八號信號。[1]此信號起源可追溯到1917年香港初次使用數字信號的時候,當時設有一至七號信號,其中二至五號分別表示烈風將會由北、南、東或西四個方向吹襲香港。[2]天文台於1931年改用一至十號信號,其中五至八號分別是西北、西南、東北及東南烈風信號,相等於現在的八號信號之四個方向。[2]天文台為避免公眾誤以為五至八號信號代表風力之強弱,到1973年起,五至八號信號正式改為八號西北、西南、東北及東南信號,並沿用至今。[2]另外,以往天文台透過香港境內的信號站懸掛信號,隨著最後一個信號站(長洲信號站)在2002年起停用,天文台此後改以「發出」等字眼發佈信號。[3]

根據八號信號的懸掛或發出紀錄,每個年代都有十多個熱帶氣旋引致天文台發出八號信號,差不多每年也有最少一次八號信號,當中有不少熱帶氣旋更引致天文台發出更高信號,即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十號颶風信號[4]這些引致天文台發出八號信號的熱帶氣旋,均為熱帶風暴級或以上,而且大部分都為颱風或以上等級。四個信號方向中,東北(原七號信號)、東南(原八號信號)發出次數較多,西北(原五號信號)、西南(原六號信號)發出次數則較少。[4]另外,從死亡/失蹤/受傷人數數字也可見到,在20世紀中期仍有約一、兩百人因風暴而死亡(如颱風溫黛露絲),不過隨著天文台預報的改善,市民的防災意識也提高,在1980年代之後,引致重大人命損失的熱帶氣旋大為減少,甚至在21世紀以來所有引致天文台發出八號或以上信號之風暴當中,尤其是最終發出十號信號的風暴韋森特天鴿山竹蘇拉均出現無人死亡的情形。[5][6]

根據香港法例第62章《司法程序(烈風警告期間聆訊延期)條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5(1)(a)(i)條,八號或以上信號在香港法律中會統稱為「烈風警告」;而天文台在取消八號或以上信號後,天文台台長需根據該條例第5(2)條,盡快在憲報公告宣佈該次「烈風警告」的開始與終止日期與時間。

說明

列表會列出熱帶氣旋所屬的太平洋颱風季年份、風暴名稱[註 1]、信號持續日期(視發出至取消八號信號為一整體的數目,包含改發更高信號的時段)、最高持續風速(十分鐘平均)、中心最低氣壓、信號方向(西北、西南、東北、東南,並以勾號表示有發出的信號方向)、是否曾改發更高信號(若有的話會標明最高信號,即九號十號信號,否則會以交叉號表示)、以及死亡/失蹤/受傷人數。

以下數據以香港天文台《熱帶氣旋年報》資料及天文台網站內的「警告及信號資料庫」記錄為準。因應天文台在1973年起將五號六號七號及八號信號,分別由八號西北、西南、東北及東南信號代替,表內信號已替換至現今通用之信號;另外,天文台在2009年增設「強颱風」和「超強颱風」分級,表內熱帶氣旋強度將以新熱帶氣旋分級制顯示,2009年或之後之熱帶氣旋以《熱帶氣旋年報》為準,2009年前的則以「警告及信號資料庫」為準。由於天文台僅提供1960年起之熱帶氣旋的數據,所以1940至50年代風速、氣壓數據,以及死亡/失蹤/受傷人數都沒有提供。1940至50年代列出的中心最低氣壓,則改為採用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提供,美國海軍當時記錄的最佳路徑數據。

當中在最高強度一欄中,會以以下圖例說明:

  •   青色背景代表熱帶風暴,十分鐘平均風速為63-87公里每小時
  •   淡青色背景代表強烈熱帶風暴,十分鐘平均風速為88-117公里每小時。
  •   淡珊瑚紅色背景代表颱風,十分鐘平均風速為118-149公里每小時。
  •   橙色背景代表強颱風,十分鐘平均風速為150-184公里每小時。
  •   珊瑚紅色背景代表超強颱風,十分鐘平均風速為185公里每小時或以上。

194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1949年止,共有9個熱帶氣旋引致天文台懸掛五至八號信號(分別用作表示西北、西南、東北及東南方向),列表中這些信號已替換至現今通用之信號。香港天文台僅提供之1960年起之熱帶氣旋的風速、氣壓數據,以及相關的死亡、失蹤及受傷人數,所以此年代上述的數據都沒有提供。本年代段落列出的中心最低氣壓,則改為採用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提供,美國海軍當時記錄的最佳路徑數據。

颱風季風暴名稱信號持續日期最高強度中心最低氣壓信號方向更高信號參考
西北西南東北東南
1946年無名[註 2]7月17日 - 18日颱風945 hPa(27.9 inHg) 十號[4]
無名9月7日颱風不詳 N[4]
無名10月13日 - 14日颱風不詳 N[4]
1947年葆蓮10月7日 - 8日颱風960 hPa(28 inHg) N[4]
1948年無名7月22日 - 23日強颱風不詳 N[4]
露絲7月27日 - 28日颱風980 hPa(29 inHg) N[4]
無名[註 3]9月2日 - 3日強颱風975 hPa(28.8 inHg) N[4]
吉蒂9月26日 - 27日颱風990 hPa(29 inHg) N[4]
1949年無名9月7日 - 8日颱風不詳 九號[4]
9個風暴數據參考:香港天文台提供之警告及信號資料庫記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提供之1945年起熱帶氣旋氣壓數據。[4][7][8]3次1次6次5次2個

1950年代

1950年代共有16個熱帶氣旋引致天文台懸掛五至八號信號(分別用作表示西北、西南、東北及東南方向),列表中這些信號已替換至現今通用之信號。香港天文台僅提供之1960年起之熱帶氣旋的風速、氣壓數據,以及相關的死亡、失蹤及受傷人數,所以此年代上述的數據都沒有提供。本年代段落列出的中心最低氣壓,則改為採用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提供,美國海軍當時記錄的最佳路徑數據。

颱風季風暴名稱信號持續日期最高強度中心最低氣壓信號方向更高信號參考
西北西南東北東南
1950年奧西亞10月4日 - 5日颱風965 hPa(28.5 inHg) 九號[4]
1951年無名[註 4]5月13日熱帶風暴1,000 hPa(30 inHg) N[4][9]
無名[註 5]6月19日熱帶風暴990 hPa(29 inHg) N[4][9]
露爾斯8月1日 - 2日超強颱風905 hPa(26.7 inHg) 九號[4][7]
帕特9月25日 - 26日颱風980 hPa(29 inHg) N[4][7]
1952年夏綠蒂6月11日 - 12日颱風960 hPa(28 inHg) N[4][7]
1953年奧菲莉亞8月13日 - 14日颱風960 hPa(28 inHg) N[4][7]
麗妲9月2日超強颱風940 hPa(28 inHg) N[4][7]
蘇姍9月17日 - 19日強颱風960 hPa(28 inHg) 九號[4][7]
1954年艾黛8月29日 - 30日超強颱風890 hPa(26 inHg) 九號[4][7]
蘭茜10月9日 - 10日強颱風965 hPa(28.5 inHg) N[4][7]
柏美娜11月5日 - 6日超強颱風900 hPa(27 inHg) 九號[4][7]
1957年芸蒂7月16日 - 17日強颱風980 hPa(29 inHg) N[4][7]
姬羅莉亞9月22日強颱風970 hPa(29 inHg) 十號[4][7]
無名10月15日熱帶風暴995 hPa(29.4 inHg) N[4][7]
1958年無名5月30日 - 31日熱帶風暴985 hPa(29.1 inHg) N[4][7]
16個風暴數據參考:香港天文台提供之警告及信號資料庫記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提供之1945年起熱帶氣旋氣壓數據。[4][7][8]2次2次12次9次6個

1960年代

1960年代共有17個熱帶氣旋引致天文台懸掛五至八號信號(分別用作表示西北、西南、東北及東南方向),列表中這些信號已替換至現今通用之信號。除了1969年外,所有年份都有發出八號信號的記錄。

颱風季風暴名稱信號持續日期最高強度最高持續風速中心最低氣壓信號方向更高信號死亡失蹤受傷參考
西北西南東北東南
1960年瑪麗6月6日 - 9日颱風140 km/h(87 mph)970 hPa(29 inHg) 十號4511127[5]
奧麗芙6月29日 - 30日颱風145 km/h(90 mph)950 hPa(28 inHg) N000[5]
1961年愛麗斯5月19日颱風120 km/h(75 mph)980 hPa(29 inHg) 十號4020[5]
奧嘉9月9日 - 10日強烈熱帶風暴110 km/h(68 mph)985 hPa(29.1 inHg) N700[5]
1962年溫黛8月31日 - 9月1日超強颱風185 km/h(115 mph)950 hPa(28 inHg) 十號13053~388[5]
1963年菲爾9月6日 - 7日超強颱風185 km/h(115 mph)950 hPa(28 inHg) N3051[5]
1964年維奧娜5月27日 - 28日颱風120 km/h(75 mph)980 hPa(29 inHg) N0041[5]
艾黛8月8日 - 9日超強颱風220 km/h(140 mph)930 hPa(27 inHg) 九號5456[5]
露比9月5日超強颱風195 km/h(121 mph)960 hPa(28 inHg) 十號386300[5]
莎莉9月10日 - 11日超強颱風280 km/h(170 mph)895 hPa(26.4 inHg) N9024[5]
黛蒂10月12日 - 13日颱風145 km/h(90 mph)975 hPa(28.8 inHg) 十號261085[5]
1965年法妮黛7月14日 - 15日超強颱風230 km/h(140 mph)920 hPa(27 inHg) N2016[5]
1966年露娜7月13日 - 14日強烈熱帶風暴110 km/h(68 mph)985 hPa(29.1 inHg) N106[5]
瑪媚7月17日強烈熱帶風暴110 km/h(68 mph)985 hPa(29.1 inHg) N006[5]
1967年姬蒂8月21日 - 22日強烈熱帶風暴110 km/h(68 mph)980 hPa(29 inHg) N003[5]
嘉娜10月18日 - 19日超強颱風260 km/h(160 mph)905 hPa(26.7 inHg) N000[5]
1968年雪麗8月21日 - 22日颱風145 km/h(90 mph)962 hPa(28.4 inHg) 十號004[10]
17個風暴數據參考:香港天文台1968至2024年熱帶氣旋的強度、風速、氣壓數據警告、及信號資料庫記錄,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提供之1945年起熱帶氣旋氣壓數據。[4][7][8]2次9次16次9次7個270人死亡84人失蹤739人傷

1970年代

1970年代共有17個熱帶氣旋引致天文台懸掛五至八號信號(分別用作表示西北、西南、東北及東南方向),這些信號自1973年起替換至現今通用之信號。1970年代亦是至目前為止唯一每年皆需發出八號信號的年代。

颱風季風暴名稱信號持續日期最高強度最高持續風速中心最低氣壓信號方向更高信號死亡失蹤受傷參考
西北西南東北東南
1970年露比7月16日熱帶風暴85 km/h(53 mph)985 hPa(29.1 inHg) N000[11]
喬治亞9月13日 - 14日超強颱風230 km/h(140 mph)915 hPa(27.0 inHg) N000[11]
1971年法妮黛6月17日 - 18日颱風130 km/h(81 mph)980 hPa(29 inHg) N2030[12]
露茜7月22日超強颱風215 km/h(134 mph)910 hPa(27 inHg) N0038[12]
露絲8月16日 - 17日超強颱風195 km/h(121 mph)960 hPa(28 inHg) 十號1105286[12]
1972年柏美娜11月8日 - 9日強颱風175 km/h(109 mph)940 hPa(28 inHg) N108[13]
1973年黛蒂7月16日 - 17日颱風140 km/h(87 mph)980 hPa(29 inHg) 九號1038[14]
1974年嘉曼10月18日 - 19日颱風130 km/h(81 mph)975 hPa(28.8 inHg) 九號100[15]
伊蘭10月30日強颱風160 km/h(99 mph)945 hPa(27.9 inHg) N000[15]
1975年愛茜10月 14日超強颱風175 km/h(109 mph)940 hPa(28 inHg) 十號0046[16]
1976年嘉麗8月6日 - 7日強烈熱帶風暴100 km/h(62 mph)985 hPa(29.1 inHg) N004[17]
愛莉斯9月18日 - 19日颱風130 km/h(81 mph)975 hPa(28.8 inHg) N0027[17]
1977年法妮黛9月24日強烈熱帶風暴110 km/h(68 mph)985 hPa(29.1 inHg) N1037[18]
1978年愛娜斯7月26日 - 27日
7月29日 - 30日
強烈熱帶風暴110 km/h(68 mph)970 hPa(29 inHg) N30134[19]
伊蘭8月26日 - 27日強烈熱帶風暴110 km/h(68 mph)965 hPa(28.5 inHg) N1051[19]
1979年荷貝8月2日超強颱風240 km/h(150 mph)900 hPa(27 inHg) 十號120260[20]
麥克9月23 - 24日強烈熱帶風暴110 km/h(68 mph)990 hPa(29 inHg) N1067[20]
17個風暴數據參考:香港天文台1968至2024年熱帶氣旋的強度、風速、氣壓數據警告、及信號資料庫記錄,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提供之1945年起熱帶氣旋氣壓數據。[4][7][8]7次6次14次11次5個133人死亡5人失蹤1026人傷

1980年代

1980年代共有11個熱帶氣旋引致天文台懸掛八號信號。

颱風季風暴名稱信號持續日期最高強度最高持續風速中心最低氣壓信號方向更高信號死亡失蹤受傷參考
西北西南東北東南
1980年喬伊7月22日超強颱風185 km/h(115 mph)940 hPa(28 inHg) N2159[21]
1981年林茵7月6日 - 7日強烈熱帶風暴110 km/h(68 mph)980 hPa(29 inHg) N0032[22]
1983年愛倫9月8日 - 9日超強颱風205 km/h(127 mph)930 hPa(27 inHg) 十號1012333[23]
喬伊10月13日颱風130 km/h(81 mph)970 hPa(29 inHg) N0058[23]
1984年雲茵6月25日強烈熱帶風暴90 km/h(56 mph)980 hPa(29 inHg) N000[24]
1985年哈爾6月24日颱風145 km/h(90 mph)960 hPa(28 inHg) N0113[25]
戴絲9月6日颱風140 km/h(87 mph)965 hPa(28.5 inHg) N2012[25]
1986年蓓姬7月11日 - 12日超強颱風220 km/h(140 mph)895 hPa(26.4 inHg) N1026[26]
韋恩8月20日 - 21日颱風145 km/h(90 mph)950 hPa(28 inHg) N3115[26]
1989年布倫達5月20日颱風140 km/h(87 mph)965 hPa(28.5 inHg) N61119[27]
戈登7月17日 - 18日超強颱風210 km/h(130 mph)905 hPa(26.7 inHg) N2031[27]
11個風暴數據參考:香港天文台1968至2024年熱帶氣旋的強度、風速、氣壓數據,和警告及信號資料庫記錄。[4]1次2次8次7次1個26人死亡16人失蹤698人傷

1990年代

1990年代共有16個熱帶氣旋引致天文台懸掛八號信號。另外,自1995年起,熱帶氣旋多在香港以東登陸或掠過,香港多受西北及西南烈風影響,懸掛西北及西南信號的次數開始增加,情況持續至2000年代。

颱風季風暴名稱信號持續日期最高強度最高持續風速中心最低氣壓信號方向更高信號死亡失蹤受傷參考
西北西南東北東南
1991年布倫登7月23日 - 24日強烈熱帶風暴110 km/h(68 mph)975 hPa(28.8 inHg) N0017[28]
1992年加里7月22日強烈熱帶風暴100 km/h(62 mph)975 hPa(28.8 inHg) N0018[29]
1993年高蓮6月27日強颱風175 km/h(109 mph)935 hPa(27.6 inHg) N00183[30]
泰莎8月20日 - 21日颱風120 km/h(75 mph)970 hPa(29 inHg) N0035[30]
貝姬9月17日強烈熱帶風暴110 km/h(68 mph)980 hPa(29 inHg) N10130[30]
黛蒂9月26日颱風140 km/h(87 mph)965 hPa(28.5 inHg) N0148[30]
1995年海倫8月11日 - 12日強烈熱帶風暴100 km/h(62 mph)980 hPa(29 inHg) N3035[31]
肯特8月31日強颱風160 km/h(99 mph)950 hPa(28 inHg) N005[31]
斯寶10月3日颱風120 km/h(75 mph)970 hPa(29 inHg) N0014[31]
1996年莎莉9月9日強颱風175 km/h(109 mph)935 hPa(27.6 inHg) N204[32]
1997年維克托8月2日 - 3日颱風120 km/h(75 mph)970 hPa(29 inHg) 九號1058[33]
1999年利奧5月2日颱風130 km/h(81 mph)970 hPa(29 inHg) N0014[34]
瑪姬6月7日颱風140 km/h(87 mph)960 hPa(28 inHg) 九號005[34]
森姆8月22日 - 23日颱風120 km/h(75 mph)970 hPa(29 inHg) N40328[34]
約克9月16日颱風130 km/h(81 mph)965 hPa(28.5 inHg) 十號20500[34]
錦雯9月26日強烈熱帶風暴90 km/h(56 mph)985 hPa(29.1 inHg) N1023[34]
16個風暴數據參考:香港天文台1968至2024年熱帶氣旋的強度、風速、氣壓數據,和警告及信號資料庫記錄。[4]6次6次8次8次3個14人死亡1人失蹤1417人傷

2000年代

2000年代共有14個熱帶氣旋引致天文台懸掛(2001年及以前)/發出(2002年起)八號信號。

颱風季風暴名稱信號持續日期最高強度最高持續風速中心最低氣壓信號方向更高信號死亡失蹤受傷參考
西北西南東北東南
2001年尤特7月5日 - 6日颱風130 km/h(81 mph)965 hPa(28.5 inHg) N101[35]
玉兔7月25日颱風145 km/h(90 mph)960 hPa(28 inHg) N0010[35]
2002年黑格比9月11日 - 12日強烈熱帶風暴110 km/h(68 mph)980 hPa(29 inHg) N0032[36]
2003年伊布都7月23日 - 24日超強颱風185 km/h(115 mph)930 hPa(27 inHg) N1045[36]
杜鵑9月2日 - 3日強颱風175 km/h(109 mph)940 hPa(28 inHg) 九號0424[37]
2004年圓規7月16日熱帶風暴85 km/h(53 mph)985 hPa(29.1 inHg) N0012[38]
2007年帕布8月10日強烈熱帶風暴100 km/h(62 mph)975 hPa(28.8 inHg) N1017[39]
2008年風神6月24日 - 25日強颱風165 km/h(103 mph)950 hPa(28 inHg) N0017[40]
北冕8月6日強烈熱帶風暴110 km/h(68 mph)975 hPa(28.8 inHg) N1037[40]
鸚鵡8月22日 - 23日颱風145 km/h(90 mph)955 hPa(28.2 inHg) 九號20112[40]
黑格比9月23日 - 24日強颱風175 km/h(109 mph)940 hPa(28 inHg) N0058[40]
2009年莫拉菲7月18日 - 19日颱風140 km/h(87 mph)960 hPa(28 inHg) 九號005[41]
天鵝8月4日 - 5日強烈熱帶風暴95 km/h(59 mph)975 hPa(28.8 inHg) N4010[41]
巨爵9月14日 - 15日颱風140 km/h(87 mph)960 hPa(28 inHg) N0074[41]
14個風暴數據參考:香港天文台1968至2024年熱帶氣旋的強度、風速、氣壓數據,和警告及信號資料庫記錄。[4]6次6次8次8次3個8人死亡4人失蹤454人傷

2010年代

2010年代共有17個熱帶氣旋引致天文台發出八號信號。除了2010年外,所有年份均有發出八號信號的記錄,是1960年代1970年代以來發出最多八號信號的年代。

颱風季風暴名稱信號持續日期最高強度最高持續風速中心最低氣壓信號方向更高信號死亡失蹤受傷參考
西北西南東北東南
2011年納沙9月29日颱風145 km/h(90 mph)955 hPa(28.2 inHg) N0026[42]
2012年杜蘇芮6月29日 - 30日熱帶風暴85 km/h(53 mph)990 hPa(29 inHg) N002[43]
韋森特7月23日 - 24日強颱風155 km/h(96 mph)950 hPa(28 inHg) 十號00138[43]
啟德8月16日 - 17日颱風120 km/h(75 mph)975 hPa(28.8 inHg) N001[43]
2013年尤特8月14日超強颱風195 km/h(121 mph)925 hPa(27.3 inHg) N01[註 6]9[45]
天兔9月22日 - 23日超強颱風205 km/h(127 mph)920 hPa(27 inHg) N0017[45]
2014年海鷗9月15日 - 16日颱風140 km/h(87 mph)960 hPa(28 inHg) N0029[46]
2015年蓮花7月9日颱風140 km/h(87 mph)960 hPa(28 inHg) N000[47]
2016年妮妲8月1日 - 2日颱風130 km/h(81 mph)970 hPa(29 inHg) N0012[48]
海馬10月21日超強颱風230 km/h(140 mph)910 hPa(27 inHg) N0013[48]
2017年苗柏6月12日 - 13日強烈熱帶風暴105 km/h(65 mph)985 hPa(29.1 inHg) N0010[49]
洛克7月23日熱帶風暴65 km/h(40 mph)1,000 hPa(30 inHg) N000[49]
天鴿8月23日超強颱風185 km/h(115 mph)950 hPa(28 inHg) 十號00129[49]
帕卡8月27日強烈熱帶風暴110 km/h(68 mph)980 hPa(29 inHg) N0062[49]
卡努10月15日強颱風165 km/h(103 mph)955 hPa(28.2 inHg) N0022[49]
2018年山竹9月16日 - 17日超強颱風250 km/h(160 mph)905 hPa(26.7 inHg) 十號00458[50]
2019年韦帕7月31日熱帶風暴85 km/h(53 mph)985 hPa(29.1 inHg) N0020[51]
17個風暴數據參考:香港天文台1968至2024年熱帶氣旋的強度、風速、氣壓數據,和警告及信號資料庫記錄。[4]6次4次7次9次3個0人死亡1人失蹤948人傷

2020年代

截至2024年6月為止,2020年代共有10個熱帶氣旋引致天文台發出八號信號。由2011年至2023年間,連續13個風季都需要發出八號信號,刷新二戰後的紀錄。

颱風季風暴名稱信號持續日期最高強度最高持續風速中心最低氣壓信號方向更高信號死亡失蹤受傷參考
西北西南東北東南
2020年海高斯8月18 - 19日颱風130 km/h(81 mph)980 hPa(29 inHg) 九號007[52]
浪卡10月13日熱帶風暴85 km/h(53 mph)988 hPa(29.2 inHg)     N003[52]
2021年狮子山10月9日 - 10日熱帶風暴75 km/h(47 mph)990 hPa(29 inHg) N2014[53]
圓規10月12日 - 13日颱風120 km/h(75 mph)970 hPa(29 inHg)     N0020[53]
2022年暹芭7月1日 - 2日颱風120 km/h(75 mph)965 hPa(28.5 inHg) N003[54]
馬鞍8月24日 - 25日颱風[註 7]120 km/h(75 mph)980 hPa(29 inHg) N001[54]
尼格11月2日 - 3日強烈熱帶風暴110 km/h(68 mph)980 hPa(29 inHg) N001[54]
2023年泰利7月17日颱風140 km/h (87 mph)960 hPa(28 inHg) N009
蘇拉9月1日 - 2日超強颱風230 km/h (143 mph)905 hPa(26.7 inHg) 十號0086
小犬10月8日 - 9日強颱風175 km/h (109 mph) 九號0010
10個風暴數據參考:香港天文台1968至2024年熱帶氣旋的強度、風速、氣壓數據,和警告及信號資料庫記錄。[4]2次0次7次7次3個2人死亡0人失蹤151人傷

參看

註腳

參考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