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蘭

昆蘭(希伯來文קומראן‎; 阿拉伯文خربة قمرانKhirbet Qumran) 係約旦河西岸既一個考古遺址,由以色列昆蘭國家公園管理(Qumran National Park)[1]。昆蘭喺乾燥既泥灰高原嗰度,距離死海(Dead Sea)既西北岸大約1.5公里(1英里),歷史名城耶利哥(阿拉伯文:أريحا‎,Arīḥā;希伯來文:יְרִיחוֹ‎,Yeriḥo;英文:Jericho)既南面大約10公里(6英里)​,隔離係依家以色列定居點同埋社群卡利亞(Kalya)。

呢個希臘化時期既定居點係喺阿斯摩乃(又譯做哈斯摩尼或者哈斯蒙尼;希伯來文:חַשְׁמוֹנָאִים‎ Ḥašmonaʾim; 希臘文:Ασμοναϊκή δυναστεία;英文:Hasmonean)王朝領袖海卡努斯一世(John Hyrcanus,公元前 134-104 年)統治時期或者稍為遲一啲既時期起既[2]。 昆蘭住咗第二聖殿時期晚期既一個猶太教派,大多數學者認為係艾賽尼派(Essenes),亦有學者認為係其他猶太派系[3][4][5]。 直到公元68年,昆蘭既大部分時間都俾人佔領咗,而且喺第一次猶太羅馬戰爭(Jewish–Roman War,公元66-73年)期間俾羅馬人摧毀咗。後來喺巴爾科赫巴(Bar Kokhba)起義期間,昆蘭又俾猶太叛軍佔用咗[6]。 依家,因為距離發現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lls)既昆蘭山窿(Qumran Caves)好近,而令到昆蘭遺址呢個定居點遺址出名咗[7][8][9]。昆蘭山窿係喺沙漠懸崖裏面同埋泥灰階地上面,所以死海古卷保存得好好。庫昆蘭既主要挖掘工作由 Roland de Vaux 喺20世紀50年代進行,之後又挖掘咗好幾次。

喺1967年既六日戰爭之後,昆蘭一直由以色列自然暨公園管理局(Israel Nature and Parks Authority)管理。

歷史

昆蘭同埋周邊地區(1942年Survey of Palestine既地圖)

由1947年到1956年發現死海古卷以來,考古學家喺昆蘭做咗大規模既發掘工作,發現咗接近900個捲軸,大多數都係寫喺羊皮紙(parchment)上面,有啲寫喺紙莎草紙(papyrus)上面。考古學家仲發現咗蓄水池、進行猶太儀式用既浴室同埋墓地,亦有可能係餐廳或者會議室既房間,同埋有書房(scriptorium)殘骸、陶窯同埋一座塔樓。

好多學者認為昆蘭曾經係一個猶太教派既居住地,好多學者認為可能係艾賽尼(Essenes)派。但係,希夫曼(Lawrence Schiffman)認為,嗰個社區既規則、對神職人員既強調同埋重視、撒督(Zadok)後裔既祭司傳統,同埋其他細節等都表明嗰度係撒都該人(Sadducees)主導既教派;呢個教派,一係屬於有別於艾賽尼派既教派,一係屬於艾賽尼派既其中一個分支教派[10]。另外有人就提出非宗派既解釋,有啲人認為,呢度係一座阿斯摩乃(Hasmonean)堡壘,後來俾人改建成一個有錢人既別墅,或是一個工廠(陶器製作所,Pottery),好可能係陶器廠或者類似既嘢。


昆蘭墓地

昆蘭遺址既東邊發現咗一個大型墓地,主墓地既周圍有三個獨立既延伸部分,北墓地距離主墓大約10 分鐘路程,同埋一個喺昆蘭河道(Wadi Qumran) 以南既墓地。

雖然多數墳墓都埋咗男性遺骸,但係亦都有發現咗一啲女性遺骸,不過有啲墳墓可能係中世紀既時候葬既。因為猶太法律禁止挖掘墓地,所以考古學家只係挖掘咗一小部分墳墓;昆蘭墓地葬咗千幾具屍體 。有一種理論認為,遺骸係屬於幾代宗派既,而另一種理論則認為,呢啲遺骸係俾人帶到昆蘭墓地既,因為埋葬喺嗰度比埋葬喺周圍多岩石既地區更加容易[11]

昆蘭山窿

喺定居點周圍既11個山窿裏面發現咗一啲捲軸,其中有啲山窿只能通過定居點入去。 有啲學者認為,由於發現咗啲書架系統既遺跡,所以呢啲山窿可能係教派既永久圖書館。其他學者就認為,一啲山窿亦都係嗰度啲居民既家庭庇護所。喺山窿度發現既好多文本似乎代表咗猶太宗教信仰同埋生活實踐喺當時受到廣泛既接受,而其他文本似乎講緊啲唔同既、獨特既或少數派既解釋同埋實踐。 一啲學者認為,其中有啲文本描述咗昆蘭居民既信仰,佢哋可能係艾賽尼(Essenes)派,或者係為反對阿斯摩乃(Hasmonean)祭司/國王既撒督(Zadokites)派傳統祭司家族既支持者提供庇護既地方。20世紀90年代出版既一封文學書信講咗創建社區既原因,其中一啲好似猶太教典籍《塔木德》(希伯來文:תלמוד‎,Talmud)既撒都該人(Sadducees)論點 。多數既捲軸似乎係喺第一次猶太羅馬戰爭(公元66-73年)動亂期間俾人隱藏咗喺山窿裏面,雖然其中一啲可能係喺更早既時候俾人存放咗喺嗰度。

發現同埋發掘

昆蘭同埋附近地區既位置

早期現場分析

喺19世紀,歐洲探險家就知道昆蘭遺址既存在, 從1851年既索西(法文:Félicien de Saulcy,1807年3月19號出世-1880年11月4號過身)開始,早期既探險家既注意力都集中喺勘察墓地。事實上,昆蘭既第一次發掘(係喺現代考古技術出現之前)係普爾(Henry Poole)喺1855年,喺墓地進行既墳墓發掘工作,之後喺1873 年,法國考古學家 Charles Clermont-Ganneau 亦都發掘過。

艾碩斯(Albert Isaacs)、英國律師芬恩(James Finn)同埋攝影師嘉咸(James Graham)喺1856年12月去過昆蘭考察。艾碩斯喺講到昆蘭既塔樓既時候話:「毫無疑問,嗰度係一座塔樓或者要塞之類;地勢居高臨下,好適合防禦」。 芬恩後來表示昆蘭係「一座有蓄水池既古老堡壘」。

英國學者馬斯特曼(Ernest William Gurney Masterman)喺1900年到1901年間,多次考察昆蘭;喺俯瞰艾因費什卡溫泉(Ein Feshkha Springs)既高原之巔上面觀察咗昆蘭之後,佢認為遺址「很可能曾經係一座小堡壘」 。馬斯特曼亦都質疑,點解小堡壘會有一座有千幾個墳墓既墓地。

達爾曼(Gustaf Dalman)喺1914年考察咗昆蘭之後,鑒定昆蘭係一座城堡或者堡壘 。考古學家阿維-尤納(Michael Avi-Yonah)同意達爾曼話昆蘭係堡壘既講法,佢仲出版咗張地圖,將昆蘭遺跡標識做沿猶太(Judean)邊境東南部既一系列堡壘既一部分。

主要發掘

1949年,Roland de Vaux 同 Gerald Lankester Harding 挖掘昆蘭遺址既時候,發現咗第一個帶有捲軸既山窿,呢個山窿就係後嚟既第1號山窿,之後昆蘭遺址既考古就全面展開。嗰年,粗略既表面調查並無發現任何有用既結果 ,但係對捲軸既持續興趣令到考古學家喺1951年對昆蘭遺址進行更實質性既分析。呢次分析發現咗同1號山窿嗰度發現既陶器痕跡類似既痕跡。喺 de Vaux 既指導之下,嚮1951至1956年間,考古學家做咗密集既挖掘。到依家為止,昆蘭遺址最珍貴既發現係喺修道院西面既一間房裡面發現既三個小金罐,小金罐裡面有五百幾個銀幣[12],嗰啲銀幣係四德拉克馬 (希臘文:τετράδραχμον;英文:Tetradrachmae)銀幣[12]。註:德拉克馬(希臘文:δραχμή;英文:drachma)係古希臘銀幣,四德拉克馬銀幣既幣值等於四個德拉克馬。

各種昆蘭年表既參照圖

昆蘭遺址發現既鐵器時代遺物,規模唔算太大,但係都有 LMLK 印章(LMLK 係古希伯來文縮寫,意思係「國王的」),呢個發現令 de Vaux 相信,昆蘭遺址係《約書亞記》15:62 嗰度所講既鹽城(City of Salt)[13]。 不過,有人認為,昆蘭遺址亦可能同《約書亞記》15:61 提到,喺鹽城附近既西迦迦(希伯來文:סְכָכָה;英文:Secacah)。第3號山窿發現既《銅古卷》亦都有提到西迦迦,《銅古卷》描述既西迦迦水務工程同喺昆蘭遺址發現既一致。 發掘結果睇到,鐵器時代之後,昆蘭主要係從哈斯蒙尼王朝(希伯來文:חַשְׁמוֹנַּאִים;英文:Hasmonean)時期開始用,直到公元70年提圖斯(Titus)摧毀咗神殿之後既一段時間。Roland de Vaux 將呢段時間分成三個時期:

  • 第一時期,哈斯蒙尼王朝時期,可以進一步分成兩個部分:
    • Ia 時期,海卡努斯一世(Hyrcanus I) 或者叫做約翰·海卡努斯(John Hyrcanus) 時代
    • Ib 時期,即係後哈斯蒙尼王朝,公元前31年既地震同火災結束咗王朝
  • 第二時期,希律王朝(希伯來文:בית הורדוס;英文:Herodian)時期,從公元前4年開始,一直到昆蘭遺址喺猶太戰爭期間俾羅馬人摧毀為止
  • 第三時期,廢墟既重新佔領

De Vaux 既分期方法受到 Jodi Magness 同 Yizhar Hirschfeld既挑戰。

De Vaux 發現既遺址分成兩個主要部分:主樓,兩層既方形結構,中央有庭院,西北角落有防禦塔; 另一部分係西邊既一棟輔助建築物。 挖掘結果亦發現一個複雜既供水系統,個供水系統為喺遺址唔同地方既幾個「階梯式蓄水池」供水,當中有啲蓄水池相當大;而其中有兩個蓄水池喺主建築物既牆裏面。

有跡象顯示,喺嗰度有人聚居既時候,啲建築物同供水系統有持續演變既跡象,經常有唔同既增建、擴展同改善。啲水道係高架既,咁樣啲水可以輸送去更遠既蓄水池,仲喺昆蘭乾河既上游見到水壩,水壩係用嚟確保有更多同更穩定既水源,水壩啲水通過水渠輸送到用水既地方。 隨住居民既增加,可以見到房間增加咗,地板提高咗,陶爐既位置搬咗,有啲地方既用途亦都曾經改變過。

De Vaux 喺昆蘭遺址(定位 30 (2) 同 31)發現咗三個墨水樽,喺接落嚟既幾年,考古學家發現咗更多源自昆蘭遺址既墨水池。 Jan Gunneweg 發現咗第四個(定位 129);S. Steckoll 發現咗第五個(據講呢個係靠近寫字間);梅根(Magen)同 Peleg 發現咗第六個墨水樽。 如果唔計喺 Ein Feshkha 發現既墨水樽 同埋其他出處有爭議性既墨水樽,喺昆蘭遺址發現既墨水樽數量比第二聖殿時期任何其他遺址發現既墨水樽數量都要多;發現墨水樽係昆蘭有書寫、文字既重要跡象。

De Vaux 既解釋

Roland de Vaux 根據(至少係部分根據)死海古卷既資料解釋咗佢係昆蘭既發現;喺佢挖掘既過程之中,有人喺附近既山窿發現咗新既死海古卷。 De Vaux 得出既結論係,昆蘭遺址係一個宗教宗派留落嚟既。 De Vaux 用佢既發掘結果同埋文字資料,包括死海古卷同埋 Pliny 長老,Philo、Flavius Josephus 幾低既歷史記錄,得出既結論係,昆蘭遺址既居民係一個高度儀式化既猶太人教派,叫做艾賽尼人(Essene),呢個結論就係「昆蘭–艾賽尼假說」(Qumran–Essene hypothesis)。 呢個假設表明,嗰個定居點既原始居民係艾賽尼人,佢哋出於宗教既目的,喺沙漠嗰度起咗呢啲建築物。

佢將定位30上面嗰間房解釋做「寫字間」,因為佢喺嗰度發現咗墨水樽。喺上層既廢墟嗰度仲發現咗一張長椅。De Vaux 既結論係,嗰度可能係艾賽尼人寫嗰啲死海古卷既地方。基於喺定位 89 附近既「食品儲藏室」(pantry)嗰度發現既大量碗,de Vaux 仲將定位 77 解釋做「飯廳」(refectory),或者係一間「社區食堂」(community dining hall)。另外,de Vaux 將嗰度既好多階梯式蓄水池解釋做猶太「儀式浴場」(miqva'ot),因為呢啲水池同耶路撒冷聖殿山附近既幾個階梯式同分區既儀式浴場好似。

關於捲軸,de Vaux 好謹慎咁指出,「手稿係喺昆蘭既寫字間抄寫既……我哋亦都可以假設……某啲作品係喺 Khirbet 昆蘭 創作既。但係除此之外,我哋唔夠資料去判斷。」 佢相信艾賽尼人後嚟喺遇到安全威脅既時候,將呢啲捲軸收藏喺附近既山窿裏面。

Roland de Vaux 喺1971年去世,佢死前仲未完成昆蘭發掘工作既完整報告[14][15]。 喺1986年,聖經學院(法文:École Biblique)任命比利時考古學家 Robert Donceel,負責完成 de Vaux 發掘既研究報告。1992年喺紐約舉行既會議嗰度,Donceel 公佈咗初步調查結果,但係最終研究報告,到依家都未發表。根據 Pauline Donceel-Voûte 既講法,最終報告係無可能寫出嚟既,因為好多文物已經唔見咗或者損壞咗(特別係根據Donceels夫婦既講法,Roland de Vaux 喺昆蘭遺址挖掘出嚟既硬幣已經唔見咗[14][16])。 為咗填補呢個空白,聖經學院喺1994年整合同出版咗 de Vaux 既田野研究筆記。 呢份報告包括幾百張相、48頁既測量數據、田野日記既摘要[17]。 綜合田野筆記既英文譯本喺2003年出版咗。 後來 Jean-Baptiste Humbert 喺 2003年同2016年出版咗兩本書,專門解釋 de Vaux 既發掘工作[18][19]。 不過,de Vaux 喺昆蘭(保存喺洛克斐勒博物館)既考古發現,並唔係全部公開咗;有啲文物仲未公開俾學者同大眾睇[14][20]

進一步既挖掘同研究

雖然 de Vaux 對昆蘭既發掘算係相當詳盡,亦因此成為研究昆蘭聚居既最重要資訊來源,但係自從 de Vaux 完成發掘工作以來,其他考古學家已經做咗好多次挖掘。由於  de Vaux  已經挖掘咗大部分昆蘭定居點,所以後來既考古學家多數轉為研究其他相關既地方,包括 de Vaux  挖掘之後,傾倒廢物既垃圾場。根據 Catherine Murphy 介紹,20世紀60年代,John Allegro 同 Solomon Steckoll 喺昆蘭做咗一啲發掘工作,不過研究結果未發表。 Steckoll 仲喺遺址繼續發掘,總共挖掘咗十二座墳墓。 喺1967年,約旦文物部門既 R.W. Dajjani 喺昆蘭做咗修復工作。

喺1984至1985年,Joseph Patrich 同 Yigael Yadin 對昆蘭周圍既山窿同通道做咗系統性既調查。 1985至1991年間,Patrich 挖掘咗5個山窿,其中包括3Q號山窿和11Q號山窿。 Patrich 既結論之一係,呢啲山窿「並唔係死海教派成員既住所,而係貯存同藏身既地方」。

1993年11月中旬至1994年1月,以色列文物管理局喺 Amir Drori 同 Yitzhak Magen 既指導之下,進行咗叫「捲軸行動」既項目,喺昆蘭遺址同附近做咗文物研究工作[21]。 喺1995至1996年冬季,同埋之後既幾季,Magen Broshi 同 Hanan Eshel 喺昆蘭以北既山窿嗰度做咗進一步既發掘;佢哋亦喺墓地同泥灰岩(一種含有碳酸鈣或者石灰既泥岩)山窿嗰度挖掘。喺1996年,James Strange 等人,用遙感設備喺昆蘭做咗挖掘。 喺1996年至1999年,同埋之後,Yitzhak Magen 同 Yuval Peleg 喺國家公園管理局既支持之下喺昆蘭做咗發掘工作。 喺2002年、2004年同2005年,Randall Price 同 Oren Gutfeld 喺昆蘭高原進行咗挖掘工作[22]。 呢啲發掘,有一啲新既發現。

最近既考古分析

昆蘭主樓西廂既房間

De Vaux 帶咗佢喺昆蘭發掘出嚟既大部分小發現去耶路撒冷,用嚟做發掘報告,但係 Roland de Vaux 既去世,令到報告無辦法繼續做落去,呢啲小發現留咗喺博物館貯存室既架上封塵。 喺20世紀80年代末,考古學家 Robert Donceel 對 de Vaux 掘出嚟既嘢做咗研究,希望可以出版發掘報告。佢發現咗佢認為唔符合宗教定居點模式既文物,包括「精緻既玻璃同石器」。 喺1992年,Pauline Donceel-Voute 提出咗羅馬別墅模型,試圖解釋呢啲文物。 喺2002 年,考古學家 Minna 同 Kenneth Lönnqvist 發表咗佢哋喺昆蘭既考古同空間研究,為聚居地既解釋帶嚟咗另一種觀點,包括昆蘭一啲建築物既天文方向。 最近由 Jean-Baptist Humbert 出版既法國發掘成果報告,概述咗裝飾飾帶、分部作品、精美柱子等既證據,表明咗昆蘭曾有過一個更輝煌既階段,喺昆蘭既「大宅」(une grande maison)。

陶器

根據 Donceels 既講法,喺昆蘭發現咗一系列陶器、玻璃同大量硬幣,呢啲同宗派聚落既背景並唔相符。 你啲發現顯示嗰度同貿易有關聯,亦提供咗證據表明昆蘭喺希臘羅馬時期可能並唔係與世隔絕。 Rachel Bar-Nathan基於昆蘭出土既陶器,同耶利哥(Jericho)既哈斯蒙尼王朝(Hasmonean )同埋希律王朝(Herodian)喺王宮出土既陶器,存在相似之處,所以認為昆蘭應該係約旦河谷遺址既一部分,而唔係一個孤立既遺址。 雖然昆蘭既圓柱形「捲軸罐」曾經被認為係獨一無二既,但係 Rachel Bar-Nathan 舉例話喺耶利哥發現類似既嘢,喺馬薩達(希伯來文:מצדה‎;英文:Masada,意思係城堡)亦存在相關既嘢,喺 Qalandia 都發現過呢種罐。 Bar-Nathan 從耶利哥宮殿既數據既分析指出,「可以追蹤呢組罐既類型(typological)發展」,佢講既係嗰啲圓柱形罐[23]。 Jodi Magness 引用咗 Bar-Nathan 關於耶利哥陶器數據既碩士論文,提到咗耶利哥既圓柱形罐,佢話「喺耶利哥,呢啲罐之中,大多數......嚟自希律王朝時代既工業區」。 Jan Gunneweg 觀察到,耶利哥發現既罐有「收窄咗既邊緣同頸部,帶有垂直既環形手柄」——實際上唔係「捲軸」罐。 另一個據報係喺約旦 Abila 附近既一個比較後期既墳墓嗰度發現咗另一個罐,但係就無發布過任何相或者圖畫,而且個罐亦無被重新安置,呢個同 de Vaux 既發現相似。 如果考慮埋陶器既亞型,真正既圓柱形「捲軸」罐喺昆蘭以外,並唔常見。但係,佢哋顯然並唔係昆蘭獨有既。 Bar-Nathan 指出嗰啲罐「喺第二聖殿時期非常罕見」。 對於嗰啲類似既馬薩達罐,Bar-Nathan 話:「呢啲儲藏罐似乎係喺昆蘭嗰度帶(或者係掠奪?)得嚟既,亦都可能嚟自耶利哥(Jericho)平原[24]。」

蓄水池

好多學者認為昆蘭既幾個大型階梯式蓄水池係儀式浴場。呢個睇法屬於宗教定居模式(religious settlement model)。但係,要將所有呢啲蓄水池理解成浴室,其實係有啲困難既,因為昆蘭既水,主要來自大約每年兩次既雨水逕流(rainwater runoff)。 水係昆蘭最有價值既商品之一,喺嗰度有咁多既蓄水池同水渠,可以看得出,水務管理係嗰度唔可以缺少既一部分。 如果大蓄水池係儀式性既沐浴,咁樣經過全年咁多次既儀式性沐浴,啲水會變得越來越污糟,因為嗰度既好少落雨,所以嗰度啲水好難通過逕流而得到新水補充。 到依家為止,對蓄水池既用途仍然係懸而未決,但係 Katharina Galor 認為,階梯蓄水池係混合用途,係儀式浴室用,亦都係蓄水用既水池 。 據以色列考古學家 Magen 同 Peleg,喺蓄水池嗰度發現既黏土,係用喺陶器製作所嗰度既。

供水俾蓄水池同浴場既昆蘭高架渠,可以睇成一個重要既年代標誌。 雖然喺呢方面,仍然存在一啲分歧,但係 Stacey (2004) 認為佢既年代應該係公元前95-90年左右,即係 de Vaux 定義既 Ib 時期[25]

錢幣學研究

昆蘭錢幣係昆蘭遺址最重要既原始證據之一。 關於昆蘭既年表、佔領時期同歷史既大部分內容都係基於原本既發掘者 Roland de Vaux 喺 1961 年既初步研究報告同講座內容,呢啲報告喺 1973 年翻譯咗做英文。 昆蘭銅幣既暫定清單同埋 de Vaux 既現場發掘日記喺1994年以法文出版、1996年出版咗德文版,2003年出版英文版。 昆蘭青銅幣既首次資料整理係由 Kenneth Lönnqvist 同 Minna Lönnqvist 喺2005年完成,其中包括完整既錢幣目錄,同埋最新既、交叉引用既錢幣標識。 喺1955年,昆蘭發現咗三個非常重要既銀幣窖藏(silver coin hoards)。第一批昆蘭銀幣既報告係 Marcia Sharabani 喺1980年整理發表。最後兩處寶藏係喺約旦安曼,研究報告係 Kenneth Lönnqvist 喺 2007 年整理發表。

青銅幣

De Vaux 既發掘總共發現咗大約1250個昆蘭錢幣(569個銀幣同681個銅幣),雖然依家有啲昆蘭錢幣已經唔見咗,有啲批次亦都搞亂咗,有啲記錄唔太準確。

喺昆蘭遺址發現既硬幣數量驚人地多,呢點意味著遺址喺希臘化同羅馬時期係高度貨幣化既,亦即係話當時既昆蘭唔係一個貧窮同孤立既社區。 昆蘭喺公元1世紀既現金流量可能好大,呢點並唔令人覺得驚訝,原因係玻璃之類奢侈品既貿易,正正係喺呢個時期進行。

從昆蘭錢幣既概況可以睇出嚟,喺大約公元前150年到公元73年呢段聚居,硬幣同貨幣喺昆蘭經濟體系當中既作用似乎沒有任何重大變化。 值得注意既係,從喺昆蘭出土既錢幣數量嚟看,根據古錢幣遺失同保存既錢幣學原理,當時昆蘭流通既銅幣估計有好幾百萬個。

喺昆蘭發現既銅幣,當中有啲可以追溯到猶太戰爭既第二年同第三年,呢啲發現亦表明咗昆蘭遺址喺公元68年仍然有人住,直到公元70年之後(好可能晚至公元73年)嗰度先至俾人摧毀咗。呢段時期既昆蘭錢幣,最近期既係公元72/73年喺 Ascalon 鑄造既一系列特殊銅幣;Ascalon 喺第一次猶太羅馬戰爭(公元66-73年)既時候,派過輔助部隊幫羅馬軍隊。

公元73年,羅馬人襲擊咗同樣係喺死海西岸既山地堡壘馬薩達,昆蘭好可能係喺差唔多既時間俾羅馬人摧毀咗,因為喺昆蘭發現既後期硬幣同 Ascalon 鑄造既特殊銅幣一樣。

銀幣

根據2007年之前既出版物,昆蘭發現既最近期銀幣係公元前9/8年既 Tyre 四德拉克馬(tetradrachm)[26]

2007年 Lönnqvist 既分析

2007年,K. A. K. Lönnqvist 出版咗大部分銀幣既資料,仲做咗區域分析,從而對呢啲錢幣既重要性、年代同意義,有咗新既演繹。 根據 Lönnqvist 既講法,根據分析銀幣上既標記(countermark)發現,喺昆蘭見到既銀幣,可能最早俾人埋喺嗰度既時間係公元52到66 年(註:countermark 係錢上面既標記或者水印)。不過,從銀幣既考古學同錢幣學性質分析,嗰啲銀幣窖藏可能係喺三世紀初埋藏喺嗰度。 最近期既一個硬幣係公元206到210年 Caracalla 皇帝統治期間喺羅馬鑄造既。

新既建議係,昆蘭既銀幣囤積,可能同羅馬係嗰度既軍事行動有關,呢一點喺公元三世紀初已得到廣泛既證實。 呢啲白銀亦好可能係羅馬軍隊向當地駐軍支付軍費既一部分。

Lönnqvist 表示,2006年到2007年昆蘭銀幣窖藏既記錄同文獻既技術證據證明,呢啲錢幣嚟自一批、一組或者一堆錢幣,呢啲錢幣嚟自幾次或者一次大筆支付。 呢筆錢,可能嚟自鑄幣廠、銀行或者羅馬軍隊既金庫之類既機構。 新既證據駁斥咗銀幣可能係從單一個人收集既可能性,例如,用嚟納稅,或者昆蘭可能係地區性既「稅務所」。

2007年對銀幣既新分析同 de Vaux、Seyrig、Spijkerman 同 Robert Donceel 既研究結果相矛盾 。 Donceel 喺安曼博物館(Amman museum)發現咗未記錄既硬幣,覺得好驚訝,特別係圖拉真既 denarius 硬幣,佢認為呢啲貨幣係外來貨幣。 (註:denarius 係拉丁文,無固定既中文譯名,係古羅馬貨幣,係喺公元前211年開始鑄造既小銀幣,曾經係最多流通量既硬幣。)安曼博物館既昆蘭錢幣窖藏原始記錄,同埋博物館錢幣袋裏面存放既錢幣,都唔支持喺2同3世紀,相對於 Tyrian 銀幣,羅馬錢幣係外來貨幣既假設。

另外,喺之前無記錄,新發現既錢幣標記,睇嚟佢哋係嚟自公元52至53年既;上面既希臘字母標記,並唔支持佢哋係嚟自公元前 9/8年既。 從考古學同錢幣學既角度嚟睇,三個銀幣窖藏當中,至少有一個(可能至少有兩個),比 de Vaux 講既係喺公元前9/8年埋藏既建議,更後期。

昆蘭銀幣窖藏既唔尋常同密集既鑄造模具既連接方法,表明呢三個銀幣窖藏係同時埋藏既,意思係佢哋最早係喺公元52/53年收藏喺嗰度既。

根據 Lönnqvist 既講法,1960年初喺約旦河谷既 Ain Hanaziv 發現咗一種好唔尋常既錢幣窖藏,仲喺《以色列錢幣學公報》嗰度報道咗,呢個發現支持咗佢關於嚟自昆蘭既三個銀幣窖藏既年代係公元3世紀既理論。 呢個 Ain Hanaziv 錢幣窖藏跨越咗好數百年,從 Seleucid 時代開始,到公元210年 Septimius Severus 統治時期既同類硬幣結束。

所以,Lönnqvist 認為,關於銀幣窖藏既年代更早既講法係企唔住腳既,而且同佢喺2007年首次完整既昆蘭銀幣窖藏既記錄互相矛盾,其中包括第一張錢幣窖藏既相片證據同地區錢幣證據。來自其他寶藏。 已經證明,de Vaux 既昆蘭同銀幣窖藏既年代測定系統係基於所謂既循環論證;第一個主要定居時期既結束日期,係喺假定既錢幣窖藏日期之後,而呢個日期又用嚟證明錢幣窖藏本身既日期。

但係,Lönnqvist 既理論受到 Farhi 同 Price 既批評[26]。 佢哋指出,約旦安曼博物館收藏既昆蘭銀幣既來源仲未確定。

昆蘭既人口

昆蘭山窿

了解昆蘭遺址既其中一個重要問題係對當地人口既切實估算。  De Vaux 根據墓地大細同埋當時既人既平均壽命做估算,計出當時當地既居民「人數唔會超過200人」。 佢指出,「墳墓既數量同建築物裡面可以容納既居民數量,兩者之間明顯唔成比例」。 呢點令佢猜測,呢啲山窿係唔係用嚟做佢估計既200名居民既住所。J.T. Milik 估計平均人口係150至200人,呢個數字同 Mar Saba 修道院既人口做比較,修道院喺9世紀有150名僧侶,呢個數字係根據約瑟夫估計既3,000名艾賽尼人居民,當中最少有百分之五既人係僧侶,喺修道院生活,估計出嚟。 法國歷史學家兼考古學家 Ernest-Marie Laperrousaz 估計,居民數量高達1,428人。 Magen Broshi 分析咗 L77(佢叫嗰度做禮堂)既規模,估計大約可以容納120到150人,之後佢又再估多幾十人,最終人數超過170人。

1983年至1987年,Joseph Patrich 喺昆蘭同附近既山窿周圍進行咗考古調查。 佢得出既結論係,呢啲山窿係「貯存同藏身既地方」。佢無發現任何永久性既帳篷住宅既痕跡,如果有任何「住宅區都應係喺昆蘭城牆範圍內搵到,而且主要會喺上層」。 Patrich 估計人口只有50-70人。 Magen Broshi 同 Hanan Eshel 喺1995年到1996年期間,重新考察完昆蘭既山窿同周邊地區之後話,Patrich 估計既居民人數,遠高於當時昆蘭所能容納既人數,所以佢認為居民人數應該係12-20人左右。 之後佢哋再返去山窿(主要係喺泥灰階地上,人工鑿既山窿,其中大部分已經唔再存在)同帳篷(指喺昆蘭附近既一條小路上發現既陶器同釘),重新估計之後認為當時有150-200個居民。 喺等緊 Broshi 同 Eshel 公佈結果期間,Patrich 對佢哋既結論表示懷疑,佢唔認同泥灰岩嗰度曾經存在「明顯更適合居住既山窿」既可能性,並且指出嗰度缺乏路同合適既地形。佢跟住喺無「進一步實質證據既情況下」,佢重估釘對於帳篷住宅既重要性,然後將居民既數字,調整返翻去佢之前既「幾十名居民,最多五十人」。 Jodi Magness 認同 Broshi 既估計,仲補充話「呢個數字,比更低既數字,更符合食品儲藏室 (L86) 裡面有1000幾個餐碟既現實。」

Yizhar Hirschfeld 根據其他古代定居點既人口比例,估算昆蘭既人口數量,認為:「如果我哋用每 dunam(1,000平方米)住15人既較低估值,咁樣喺 Hasmonean 時期既昆蘭只有大約20人住。 Yitzhak Magen and Yuval Peleg entered the discussion commenting on how one could feed such large numbers of community members: Yitzhak Magen 同 Yuval Peleg 參與討論,評論點樣養咁多人,佢哋認為:「如果我哋接受住喺昆蘭既宗派,喺嗰度生活咗大約170年既講法,我哋預計會發現數以百計既烹飪同烘焙爐,仲有幾千個煲。」

從上面講既唔同學者既意見,昆蘭既人口數量問題係一個複雜既問題。 很大程度上係取決於對昆蘭兩個地點既解讀——餐廳同食品儲藏室。 對外圍可能有住宅區既搜尋工作,提供唔到實質既證據。 撇開 Laperrousaz 顯然高估既居民數量,一啲建議認為昆蘭同周邊地區既人口數量係20到200人之間。

昆蘭-艾賽尼假說

死海古卷-以賽亞古卷既一部分(以賽亞書57:17–59:9),1QIsab

考古學家 Ernest-Marie Laperrousaz 提出咗一啲相當唔同既觀點,而 de Vaux 團隊既成員遵循大致相同既敘述。

De Vaux 最初既挖掘聯合主任 G. Lankester Harding 喺 1955 年寫咗一篇文章,其中佢將昆蘭描述成為「施洗者約翰,可能仲有耶穌基督,喺嗰度學習既建築物:昆蘭」。

De Vaux 團隊以外既其他人提出咗其他解釋,例如 Henri del Medico 、Solomon Zeitlin 同 G. R. Driver ,但係佢哋既分析好少受到持續既關注。

最近,Lawrence H. Schiffman 支持昆蘭文獻表明撒都該人(Sadducees)教派取向既論點;不過,雖然學者普遍認為「艾賽尼派」呢個名,可能包括好幾個唔同既群體,但係撒都該人宗派既假說仍然係少數人既觀點。 Simon J. Joseph 同意昆蘭社區係艾賽尼派運動既一部分,受到以諾(Enoch)傳統既影響,並補充話佢哋對末世論(eschatology)同彌賽亞主義(messianism)有更強烈既關注[27]

1960年,Karl Heinrich Rengstorf 提出,死海古卷唔係昆蘭居民既產物,而係嚟自耶路撒冷聖殿圖書館,雖然佢哋係喺昆蘭附近俾人發現既。自從1992年 de Vaux 公開佢喺昆蘭發掘既到既材料以嚟,Rengstorf 既耶路撒冷假設,變得越來越俾人接受。

1980年 James H. Charlesworth 提出,昆蘭係毀於公元前40年既安息戰爭。

Jean-Baptiste Humbert 發表咗 de Vaux 既田野筆記,提出針對圍繞昆蘭既爭論既混合方案。 佢承認昆蘭最初可能係作為鄉村別墅而建造既,但係之後廢棄咗,然後喺公元前1世紀末期,昆蘭俾艾賽尼派重新佔領咗。 Humb 認為,亦可能係用嚟做宗派朝聖者(佢哋唔准入耶路撒冷城)慶祝朝聖(pilgrimage)既地方。

Minna Lönnqvist 同 Kenneth Lönnqvist 提出咗一種基於情境考古學(contextual archaeology,係一種強調識別同背景既考古方法,背景係指文物之間同埋文物同周圍環境之間既關係)既昆蘭研究方法,透過空間研究同埋符號語言既解釋,對考古數據,斷定只關注古卷研究既文本學者,已經將死海古卷移離咗呢啲古卷原本既考古背景。

Lönnqvists 學派提出,定居點同墳墓既方向表明,佢哋都屬於基於太陽曆既有意計劃,所以佢哋認為昆蘭定居點、墓地都同死海古卷有關,而且同艾賽尼派團體有關,嗰啲團體同已知生活喺埃及既當代猶太治療(Jewish Therapeutic)團體最似。(註:Therapeutae 係一個存在喺亞歷山大城同埋其他古希臘地區既猶太教派。)

Robert Cargill 認為,昆蘭俾人起做哈斯蒙尼王朝(Hasmonean)堡壘既理論同一群猶太教派重新佔領嗰度既理論並無矛盾。 Cargill 認為,昆蘭最初係做哈斯蒙尼堡壘而起既(見下文,「昆蘭堡壘說」),後嚟俾人廢棄咗,後來又俾猶太定居者重新佔領,佢哋以公共、非軍事既方式擴大咗嗰度,而且將死海古卷收埋喺嗰度。

一啲質疑 de Vaux 調查結果既人對用死海古卷去解釋昆蘭考古遺跡既做法提出咗質疑。 佢哋認為,呢啲遺物應該係要獨立解釋既,唔應該受到死海古卷既任何影響。 各種重新解釋導致咗關於昆蘭遺址既唔同結論,呢啲結論包括:

昆蘭堡壘說

早期認為昆蘭係一座堡壘既講法,一直都俾學者忽視咗,直到 Pessach Bar-Adon 既分析。 根據 de Vaux 既1a 期發現,加上 Bar-Adon 自己喺昆蘭以南15公里既 Ain el-Ghuweir 做既發掘工作,同埋 Benjamin Mazar 喺昆蘭附近既 En-Gedi 既發現,Bar-Adon 認為:「呢啲堡壘屬於 John Hyrcanus,佢需要一個強大而全面既防禦系統去控制重要既水源、農田、羊群、約旦河渡口、耶利哥平原同朱迪亞沙漠既商隊路線。佢將昆蘭 同 Ain Feshka 一帶變成咗綠洲,就好似 En-Gedi 既綠洲一樣,變成皇家財產,同埋將佢既租戶納入佢既戰略計劃之內。」

Norman Golb 亦都認同昆蘭定居點係作為堡壘要塞而建立既觀點,而且佢既觀點同當時大部分學者既觀點相反,佢認為昆蘭唔止唔係宗派既居住地,而且嗰度亦都無宗派信徒。同 Rengstorf 一樣,佢提出古卷係喺耶路撒冷製作既,但係同 Rengstorf 唔同既係,Golb 認為呢啲古卷嚟自耶路撒冷各地既唔同圖書館,而且喺政治起義期間俾逃離羅馬人統治既猶太人收埋喺山窿裡面。

昆蘭別墅說

Robert Donceel 同 Pauline Donceel-Voûte 將研究重點放喺 de Vaux 未發表既昆蘭材料,尤其係 de Vaux 發現既小物件,包括但係唔限於,玻璃器皿(55件新編入目錄既嘢)、石器(53件新嘢)、金屬器皿同硬幣。 同認為嗰度啲居民係貧窮僧侶既觀點相反,Donceel 同Donceel-Voûte 認為,呢啲居民實際上係富有既商人,佢哋同耶路撒冷附近既上層社會同埋富貴人家有聯繫。 佢哋最後認為昆蘭係一棟鄉村別墅,即係富裕人家既莊園,可能係耶路撒冷一啲富裕家庭冬季或者係全年既第二居所。(喺 Donceel-Voute 教授演講既同一個會議,J. Magness 報告話,從佢喺洛克菲勒博物館嗰度睇到既陶器呢睇,「精美既器皿係非常非常之少」;接落嚟既講者 Eric Meyers 話:「我同意;我既考察結果亦都證實咗呢一點。我睇到咗 Donceel-Voute 教授既肯定點頭。」Rachel Bar-Nathan 亦都指出,「喺耶利哥,嗰度明顯缺乏奢侈器具,喺整個蒐集到既嘢嗰度,只係有一啲彩繪既碎片。」)

昆蘭商業中心說

雖然別墅學說得唔到太多既支持,但係呢種學說試圖處理既證據引發咗學者嘗試進一步既解釋。

Lena Cansdale 同 Alan Crown 首次辯稱,昆蘭定居點係死海沿岸既一個設防既公路站同一個港口城鎮,呢點意味住嗰度實際上係喺主要既南北貿易路線上既一個著名商業據點(或者係「轉口港」)。

Yizhar Hirschfeld 接納昆蘭原本係哈斯蒙尼王朝既堡壘。 佢引用自己喺 Ein Feshkha 既研究做比較,認為昆蘭遺址最終喺希律時代成為咗一個以農業為基礎既、設防既貿易站。

Yizhak Magen 同 Yuval Peleg 係昆蘭進行咗長達10年既發掘,專注喺昆蘭廣闊既水系。 佢哋承認昆蘭最初係一個「前沿堡壘」,但係認為後嚟嗰度俾人改造成陶器製作所,而嗰啲供水系統,實際上係用嚟將啲粘土水(clay-laced water)引入陶器製作所陶器製作所嗰度。 啲水經供水系統引入水池,喺嗰度,啲黏土可以跌落底部。根據嗰啲作者所講,所得到既沉澱物,之後會用喺陶器生產。 所以,Y. Magen 同 Y. Peleg 提出昆蘭係陶器出口地,佢哋既挖掘工作喺71號池既底部發現咗大量黏土;所以呢點俾佢哋用嚟做論點既一部分。

陶器黏土分析

目前已經對昆蘭發現既黏土樣本,同埋各種陶瓷製品既成分做咗分析。 呢啲研究表明,昆蘭既大部分陶器並唔係喺昆蘭當地生產既。 睇嚟有多達三分之二既昆蘭陶器,唔係由昆蘭黏土製成既。

科學家 J. Gunneweg 同 M. Balla 表示,呢項訊息直接否定咗 Magen Peleg 既提議。 J. Michniewicz 喺回應 Balla 同Gunneweg 之前既分析結果既時候話:「Balla 同 Gunneweg 既結論係既無透過相關資訊證實到邊啲嘢俾人用喺做統計解釋同埋乜嘢決定分歧特別強烈……亦都無透過參考數據或者統計計算去證實。」

2020 年,Gunneweg 回應咗 Michniewicz (同埋 Joseph Yellin)既反對意見。同時佢承認一啲批評者既反對意見係正確既,但係佢仲係為佢同 Balla 喺幾份出版物嗰度提出既總體論點辯護。

自2000年以嚟既研究似乎達成咗廣泛既共識,即係昆蘭發現既大部分陶器都係喺其他地方運過嚟既。

「雖然生產商喺其他地方帶粘土到昆蘭既陶器製作所,並唔係無可能,但係粘土既多種來源(耶路撒冷耶利哥、Motza、Beit Ummar 同埋其他不明地點)既存在,意味著好多陶罐唔係當地製造既。」

根據中子活化分析(英文:Neutron Activation Analysis,NAA,係一種測試樣品既原子成份,而唔係化學結構既技術)結果,Gunneweg 同 Balla 將昆蘭陶器製作所用既黏土分為三大類。 「第一組」被認定係昆蘭本地製作既。佢包含咗大部分肯定係喺昆蘭現場製作既陶瓷製品,例如粘土球同烤箱蓋。 「第二組」係同 Hebron 周邊地區有關連既,嗰度靠近 Beit Ummar 同 Motza 既黏土源(clay deposit)。 「第三組」係耶利哥周圍發現既黏土源[28]

昆蘭係約旦河谷既一部分

Rachel Bar-Nathan 唔認同昆蘭發現既餐具有宗派用途既講法,佢提出喺 Masada、耶利哥同其他附近既地方亦有發現唔同數量既類似陶器。

David Stacey 認為,昆蘭定居點同耶利哥既遺址有關。由於昆蘭全年缺水,佢認為昆蘭係季節性既製革同陶器製作所。

其他事宜

Ira Rabin、Oliver Hahn、Timo Wolff、Admir Masic 同 Gisela Weinberg 最近發表既科學證據表明,寫《感恩節捲軸》用既墨水係用咗死海同埋附近地區既水開既,從而證明咗死海地區同至少一啲捲軸之間有關聯。

古文字學家 Ada Yardeni 分析同列出咗嚟自大多數山窿(1、2、3、4、6、8  同 11號山窿)既幾十份手稿,佢將呢啲手稿分配俾一個抄寫員,佢叫嗰個人做「昆蘭抄寫員」。 Yardeni 告戒唔好講俾人聽,其實抄寫員有成500 人;並聲稱呢啲手稿係嚟自好多遙遠圖書館短時間存放既當時流行文獻既橫截面。

Gila Kahila Bar-Gal確定,死海古卷所用既皮革嚟自努比亞羱羊(Nubian ibex),耶路撒冷唔係呢啲羱羊既活動範圍,但包括黑門山(希伯來文:הר חרמון‎;英文:Mount Hermon)、戈蘭高地(Golan Heights)、內蓋夫高地(Negev highlands)同死海西岸。

考古遺址

穿過高原見到定居點

1. 由昆蘭峽谷向東望過去,左上方樹林既小建築物就係現代既昆蘭遊客中心。右邊可以睇到昆蘭遺址。昆蘭定居點起喺靠近高原臨海既一面,喺張相嗰度,死海形成咗朦朧既背景。最右邊係昆蘭河道,呢條河一年之中大部分時間都係乾涸既。但係偶然會下雨,就會變成波濤洶湧既洪流,侵蝕昆蘭所在既高原。水道既遺跡從中間左面一直延伸到定居點,呢條水道為昆蘭提供咗寶貴既水源。圖片中間露頭既盡頭係第4號山窿,嗰度發現咗大部分死海古卷。

第4號山窿

2. 昆蘭乾河(呢張係由昆蘭聚居點既濱海大道影過去既),可以清晰見到第4號山窿,個山窿係人工喺懸崖上面鑿既,山窿裏面發現咗幾百個捲軸。嗰度係一個當地既貝都因人(阿拉伯文:بَدْو‎;英文:Bedouin)喺20世紀揾古卷既時候發現既,喺懸崖上既山窿後面,可以睇到昆蘭河谷既上游,佢一直向下延伸到河谷既底部。

第一視角睇到既昆蘭遺址
3. 由遊客中心出嚟,嚟到塔既角落。我哋喺左邊睇到既主要係塔樓既支撐,呢度就係主建築物既西北角落。前面係一條現代化既行人道,遊客可以喺嗰度行同參觀複雜既供水系統。行人道右邊既後方係引水道,將雨水引入遺址。昆蘭峽谷就喺中間既遠方。
兩棟建築物之間既地方

4. 呢張相係喺行人道上影既。左上方可以睇到主樓既南端,主河道之字形穿過定居點,繞過圓形蓄水池,然後向東南彎曲。呢個圓形既蓄水池係鐵器時代起既,係昆蘭最古老既建築物之一。值得注意既係中間左邊石頭上面既拱門:呢啲係水道,將水輸送到後面既階梯式蓄水池(L117)。遠處既樹冠係影上面相片#2既地方。

向西望見供水系統同懸崖

5. 由塔樓向西俯視,係一個工人既裝置,可能係窯爐既底部(或者係其他由下面加熱既結構)。喺佢既左面,平坦既區域係階梯式蓄水池(L117)既入口點,個蓄水池喺更左既方向。 (階梯好容易認,因為佢向左下降。)主要水道係喺行人道既前面。行人道後面係遺址既西樓。後面更遠既地方係將雨水引到定居點既水道。

可能係「寫字間」 (L30)

6. 由塔樓往南望過去,可以睇到一間狹長既房,呢間房係靠住主定居點西翼既內牆而起。喺呢度,de Vaux 發現咗兩個墨水樽同灰泥元素,佢將呢啲發現解釋做用嚟寫字既長凳或者枱。重建後最大既表面長5米,寬40厘米,同只有高50厘米。 當天花板倒塌既時候,你啲長凳(或者枱)從上層地板跌落嚟。De Vaux 將上面嗰間房叫做「寫字間」,佢得出死海古卷可能係喺呢度寫既結論,但係唔係所有學者都同意呢種解釋。不過,幾乎所有學者都同意,喺定位30既上層,曾經用嚟寫嘢。喺遺址同周圍,發現咗一啲陶片,包括練習字母表。

階梯式蓄水池 (L56/58)

7. 向東望向死海:呢個階梯式貯水池係喺主建築物既南面。佢最初係一個長水池,後嚟俾內牆分成兩部分,令到西半部(L56)同嗰度既大多數其他階梯式貯水池一樣,東面(L58)挖咗一個更深既蓄水池。原本既貯水池充分利用咗傾斜既地形,所以只需要做好少既挖掘就可以達到需要既容量。呢個貯水池係喺昆蘭水系起好咗既一段時間之後先至起既。呢種抬高咗,令水可以輸送到更遠既地方,令到嗰度可以有更大儲存容量。左邊可以睇到主樓既南面。係佢同貯水池既圍牆之間有一條水道,呢條水道令水可以輸送到更遠既階梯式貯水池 L48/49 同 L71。

主樓南面既長房 (L77)

8. 向東南方向睇,可以睇到左面定居點既南面主牆上起咗一間長形既房。 (呢個位置係喺相片#7既南邊。)呢度既遠方曾經有柱,呢條柱令 de Vaux 認為嗰度仲有第二層樓——雖然無發現呢層樓既其他痕跡。De Vaux 認為呢間房係餐廳,因為相鄰既房係食品儲藏室,嗰度有千幾件陶器。De Vaux 認為呢種陶器係用喺公共食堂既,雖然有啲人對呢種解釋提出咗質疑。事實上,佢既大小同佈局強烈表明,呢度有某種乾燥地板,配合隔離既蒸發池嚟生產黏土。

呢間房裏面發現咗1000件陶瓷製品 (L86/89)

9. 喺相片#8既右邊(南面)。呢個位置通常叫做「食品儲藏室」。De Vaux 喺呢間房既南面發現咗708個碗、204個碟、75個高腳杯、37個陶罐、21個樽、11個水壺同其他陶瓷物件,大部分都整齊咁疊埋一齊。De Vaux 相信呢啲陶器係喺L.77嗰度用嚟食飯既,佢叫嗰度做「食堂」。房間既南面已經俾圍牆隔開。地震既影響可能透過以下既事實睇到:呢埲牆後嚟冧咗,壓爛咗嗰度既陶器,所以南牆係喺外部加固咗既。喺昆蘭既最後時期,一條水道俾人改過,直接喺北城牆既南面通過。然後,沿住L.77既外牆,最終向大水箱 (L.71) 供水。嗰度既另一個有趣發現係一個刻有「Eleazar」呢個字既碗。注意兩條壁柱既遺跡,佢哋既用途不明,但係佢哋似乎並唔係用嚟承重既。

蓄水池遺跡 (L48/49)

10. 昆蘭最有趣既發現之一係喺主樓東面出土咗呢個階梯式蓄水池,階梯上面有一條裂縫,睇嚟係地震引起地面下降造成既。更南面既一條水道係俾昆蘭最大既蓄水池供水既,嗰個蓄水池喺同一時間,俾地震破壞咗。由於嗰個蓄水池係喺嗰度既後期用,我哋可以推測個蓄水池當時已經損壞咗。同樣有趣既係沿住階梯延伸既隔板。一啲學者認為,呢啲隔板係將出入水池既人分隔開,作用就好似喺耶路撒冷附近發現既 miqva'ot(猶太儀式浴場)既隔板,但係唔係所有學者都接受呢種解釋。(對昆蘭供水系統做咗到依家為止最全面既分析既 Katharina Galor 話:「從實際既角度嚟睇,用矮隔板做象徵性既空間分隔既解釋唔合理」。)呢啲隔板可能對將啲水引入水池有幫助。

喺定位71既水池

11. 向南望過去,可以睇到定居點東南角落挖咗一個長形水池。嗰個係昆蘭供水系統當中,最後一個,亦都係最大既一個水池。呢個巨型結構可以容納300立方公尺既水,比所有其他階梯水池既總和仲要多 。喺第三時期(即係猶太戰爭之後),一條水道俾人部分改道,用嚟彌補先前既破壞,同埋繼續填充嗰個水池。學者爭論佢係唔係一個 miqvah(猶太儀式浴)、一個蓄水池,定係一個黏土收集桶。

批評

有啲文章話,以色列喺昆蘭投入巨資,將昆蘭山窿打造成「獨特既以色列猶太遺產」[29]

睇埋

  • Ancient 昆蘭: A Virtual Reality Tour


書目

 

外部連結

昆蘭遺址相關既學術文章

昆蘭遺址相關既連結

參考